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的改进及其实证分析

被引:61
作者
李泽红 [1 ]
董锁成 [1 ]
汤尚颖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学院
关键词
相对资源承载力; 模型; 改进; 实证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062.1 [资源经济学];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120204 ; 020106 ; 0701 ; 070104 ;
摘要
对比区域相对资源人口与经济承载力理论值与实际人口和经济量,有助于了解案例区相对于参照区的发展状态,并能为合理调控案例区人口和经济规模以及确定其未来开发策略提供指导性认识。相对资源承载力测算普遍采用加权线性和模型,其弊端主要在于过多的权重选择和对不同类型资源之间匹配关系的忽视影响了测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基于此对传统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几何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并利用新模型,以全国为参照区,对湖北省1978年~2006年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目前湖北省正处于人口超载,经济发展不足的阶段,经济发展不足制约了对人口的容纳能力,未来应成为国家重点开发的省份和经济活动集聚的地区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1336 / 134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东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动态分析 [J].
景跃军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 (04) :104-110
[2]   喀斯特地区相对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J].
周亮广 ;
梁虹 .
资源科学, 2006, (02) :22-27
[3]   中国水资源对发展的承载能力研究 [J].
谢高地 ;
周海林 ;
甄霖 ;
鲁春霞 ;
肖玉 .
资源科学, 2005, (04) :2-7
[4]   吉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动态分析 [J].
王宗明 ;
张柏 ;
何艳芬 ;
宋开山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 (02) :5-10
[5]   国内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J].
郭秀锐 ;
毛显强 ;
冉圣宏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0, (S1) :29-31
[6]   广东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J].
黄宁生 ;
匡耀求 .
经济地理, 2000, (02) :52-56
[7]  
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M].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奥)陶在朴著, 2003
[8]  
持续发展导论[M]. 科学出版社 , 牛文元 著, 1994
[9]  
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课题组编,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