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旱地不同种植模式土壤碳特征评价

被引:21
作者
李小涵 [1 ,2 ,3 ]
王朝辉 [1 ,3 ]
郝明德 [1 ,2 ]
李生秀 [1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3] 农业部黄土高原农业资源与环境修复重点开放实验室
关键词
轮作; 碳; 土壤; 旱地; 连作;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344 [耕作的制度和方式]; S154 [土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90101 ; 071012 ; 0713 ;
摘要
增强农田土壤碳固持能力、增加碳贮量是减少温室效应气体排放,提高土壤生产力的重要措施。利用黄土高原23a的定位试验,分层采集休闲、苜蓿连作、玉米连作、小麦连作、豌豆-小麦-小麦-糜子(豆禾)及玉米-小麦-小麦-糜子(禾谷)轮作条件下0~40cm土层的土样,研究了作物种类和种植模式对土壤不同形态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休闲相比,不同作物长期连作或轮作显著提高0~40cm土层各种形态碳的质量分数,总碳提高35%~74%,有机碳提高47%~139%,无机碳提高20%~26%,轻质有机碳提高的幅度最大,是休闲的3~11倍。不同种植模式之间,0~15cm的各土层中,土壤总碳、有机碳、轻质有机碳均是苜蓿连作质量分数最高,其次是禾谷或豆禾轮作,玉米或小麦连作较低。无机碳却不同,苜蓿连作仅使0~5cm土层的无机碳增加。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总碳、有机碳和轻质有机碳均是苜蓿连作下降幅度最大。可见,长期苜蓿连作是增加旱地土壤碳的一种有效措施,特别是有机碳和轻质有机碳,但主要表现在15cm以上的表层土壤。与连作相比,轮作增加土壤碳的作用较强,且不同轮作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引用
收藏
页码:325 / 33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土壤有机碳稳定机制研究进展 [J].
刘满强 ;
胡锋 ;
陈小云 .
生态学报, 2007, (06) :2642-2650
[2]   耕作方式对耕层黑土有机碳库储量的短期影响 [J].
梁爱珍 ;
张晓平 ;
杨学明 ;
CFDrury .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06) :1287-1293
[3]   旱地长期轮作施肥对土壤肥力影响的定位研究 [J].
樊军 ;
郝明德 ;
王永功 .
水土保持研究, 2003, (01) :31-36
[4]   土壤pH值及CaCO3在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中的研究意义 [J].
朱礼学 ;
邓泽锦 .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01, (02) :140-143
[5]   中国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库量研究 [J].
潘根兴 .
科技通报, 1999, (05) :330-332
[7]  
陕西土壤[M]. 科学出版社 , 郭兆元主编, 1992
[8]   Dynam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soil fertility affected by alfalfa productivity in a semiarid agro-ecosystem [J].
Jia, Yu ;
Li, Feng-Min ;
Wang, Xiao-Ling ;
Xu, Jin-Zhang .
BIOGEOCHEMISTRY, 2006, 80 (03) :233-243
[9]  
SOILS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 . Cynthia Rosenzweig,Daniel Hillel.Soil Science . 2000 (1)
[10]  
Tillage-induced CO 2 emission from soil[J] . D.C. Reicosky.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 . 199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