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长江下游地区小麦品种区域试验1979—1983年4个小麦生长季的产量、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资料,分别按其基因型×地点效应的相似性进行聚类分析。6—7个小麦材料种在13个试点。计算各试点间所有可能成对的78个欧氏距离系数。此种分析有助于为选择确当试验地点以研究早期世代和品种适应性的宽窄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本试验中区试地点分类上用对照品种多年多点的千粒重资料为变量,聚类效果较好。按其4年千粒重的距离,13个区试点可分为2片、6区、10组。一、大运河以东片。包括:(一)东部平原,有苏州、南通(如东);(二)沿河低地,有武进、常熟、兴化;(三)沿海砂土区,有盐城、大丰。二、大运河以西片。包括:(四)高砂土地区,有扬州;(五)丘陵区,有镇江、仪征,南京;(六)沿江、沿湖区,有江浦、金湖。最后根据聚类结果,对区试点的调整问题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