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向与枢架:两大法系刑事证据法之比较──兼论中国刑事证据立法的基本走向

被引:10
作者
左卫民
刘涛
机构
[1] 四川大学法学院,四川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刑事证据法; 比较; 价值取向;
D O I
10.14111/j.cnki.zgfx.2001.05.003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本文从宏观角度对两大法系刑事证据法的基本内容:证明标准、证据资格(可采性)、证明责任以及证明力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两大法系刑事证据法差异和共同点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中国刑事证据制度现状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现实国情提出了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刑事证据法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框架。
引用
收藏
页码:23 / 3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诉讼证据规则研究.[M].刘善春等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2]  
读本:美国与德国的司法制度及司法程序.[M].宋冰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3]  
刑事证据大全.[M].(美)华尔兹(Waltz;JonR.)著;何家弘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
[4]  
证据学.[M].陈一云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5]  
肯尼刑法原理.[M].(英)特纳(Turner;J.W.C.)著;王国庆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6]  
证明标准研究.[J].毕玉谦;.诉讼法论丛.1999, 00
[7]   陪审制度纵横论 [J].
何家弘 .
法学家, 1999, (03) :40-5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