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4—5日四川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19
作者
屠妮妮 [1 ]
段玮 [2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2] 云南气象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大暴雨; 偏东北风低空急流; 视热源和视水汽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06年夏季川渝地区旱灾严重,入秋第一场暴雨过程迅速减弱了川渝地区的高温灾害,同时初步缓解了该地区的旱情,由于雨势强劲亦造成不少地区重大经济损失。采用1°×1°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9月4—5日发生在高原东侧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物理量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中低空急流的位置与以往的过程不同,它出现在低压的北侧,加快了北方冷空气和水汽的输送,此外低空急流出现和消失都早于风场辐合区,是低压发生发展的动力条件。从视热源和视水汽汇分析表明本次降水积云对流活跃,以对流性降水为主。
引用
收藏
页码:51 / 6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1981年7月9—14日四川持续性暴雨分析 [J].
张小玲 ;
张建忠 .
应用气象学报, 2006, (S1) :79-87
[2]   2004年渝北川东大暴雨环流及其非绝热加热特征 [J].
周兵 ;
文继芬 .
应用气象学报 , 2006, (S1) :71-78
[3]   青藏高原东侧一次连续大暴雨过程湿Q矢量分析 [J].
刘运成 .
气象, 2006, (12) :43-49
[4]   长江中游一次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J].
徐双柱 ;
沈玉伟 ;
王仁乔 ;
叶成志 .
气象, 2005, (09) :24-29
[5]   2004年9月2~6日川渝持续性暴雨过程初步分析 [J].
宗志平 ;
张小玲 .
气象, 2005, (05) :37-41
[6]   南亚高压与偏北风急流出口区的暴雨生成机制 [J].
丁治英 ;
张兴强 ;
寿绍文 .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06) :671-679
[7]  
长江流域梅雨锋暴雨灾害研究.[M].陶诗言;张小玲;张顺利著;.气象出版社.2004,
[8]  
热带气象学.[M].梁必骐等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
[9]  
中国之暴雨.[M].陶诗言 著.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