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关系演变的建构主义解读

被引:1
作者
傅菊辉
欧吉兵
机构
[1] 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 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湘潭
[3] 湖南湘潭
关键词
中国; 东盟; 建构主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822.3 [与各国政府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030207 ;
摘要
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在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调整。从建构主义视角来看,双方关系的调整是彼此在互动中所建构的文化使然。国际话语实践所导致的“自我证实的预言”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文化选择中的社会习得而成的国家间互动模式,在具备相互依存、共同命运、文化的同质化和自我克制四个要素的同时同样促成了双方角色的转变。
引用
收藏
页码:65 / 68+107 +10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身份建构与利益转变——明治维新后日本身份变化的建构主义分析 [J].
胡学雷 .
东北亚论坛, 2002, (02) :62-65
[2]   论中国和东盟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基础 [J].
陈剑峰 .
湖州师专学报, 1998, (01) :55-62
[3]  
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M].(美)罗伯特·O.基欧汉(RobertO.Keohane)编;郭树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  
冷战后东盟国家对华政策研究.[M].陈乔之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  
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M].郭树勇著;.长征出版社.2001,
[6]  
中国与亚太地区变化中的政治经济关系.[M].(新加坡)黄朝翰(Wong;John)著;张乃坚等译;.暨南大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