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雹暴的闪电特征和电荷结构演变研究

被引:39
作者
郑栋 [1 ,2 ]
张义军 [1 ,3 ]
孟青 [1 ]
吕伟涛 [1 ]
易笑园 [4 ]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雷电物理和防护工程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4] 天津市气象局
关键词
闪电活动; 电荷结构; 非感应起电机制; 双向先导传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7.32 [不稳定天气的电];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综合利用SAFIR3000三维闪电定位系统的全闪定位资料与雷达结合对2005年5月31日发生于北京的一次冰雹过程的闪电活动和电荷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雷暴的闪电活动有两次活跃期,第一个活跃期产生了降雹,降雹结束后,闪电活动突然减少,之后的活跃期产生了更多的闪电,其中一部分处于云砧区。闪电活动峰值超前降雹5 min左右,闪电活动中的地闪仅占6.16%,但正地闪占总地闪的比例达20%,且降雹前的正地闪比例较降雹后要高,降雹发生后,正地闪很少发生。降雹阶段,参与放电的主要电荷区表现为反极性结构,-40℃左右区域为参与放电的主负电荷区,-15℃左右区域为参与放电的主正电荷区,在正电荷区之下,短暂存在一个较弱的负电荷区。降雹结束后,电荷结构经历了持续的快速调整过程,在第2次闪电活跃期,参与放电的主要区域表现为正常的三极性结构,即上正-中负-下正,受西风气流的影响,此三极性结构出现倾斜。动力和微物理过程的分析表明,闪电活动和电荷结构的特征与雷暴云内的动力、微物理过程紧密相关。文中对反极性电荷结构形成的可能机理进行了讨论,并且认为,具有强烈上升气流的灾害性天气可能更易形成反三极性的电荷结构,并在下部两个电荷区的作用下产生较多的正地闪。
引用
收藏
页码:248 / 263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 [1] 雹暴的闪电活动特征与降水结构研究
    冯桂力
    郄秀书
    袁铁
    牛淑贞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1) : 123 - 132
  • [2] 正地闪发展的时空结构特征与闪电双向先导
    张义军
    孟青
    PaulRKrehbiel
    刘欣生
    言穆弘
    周秀骥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 (01) : 98 - 108
  • [3] 两次超级单体雷暴的电荷结构及其地闪特征
    张义军
    孟青
    吕伟涛
    Paul RKrehbiel
    刘欣生
    周秀骥
    [J]. 科学通报 , 2005, (23) : 2663 - 2675
  • [4] 闪电放电特征和雷暴电荷结构研究
    郄秀书
    张义军
    张其林
    [J]. 气象学报, 2005, (05) : 646 - 658
  • [5] 环境温湿层结对雷暴云空间电荷结构的影响
    郭凤霞
    张义军
    言穆弘
    董万胜
    [J]. 高原气象, 2004, (05) : 678 - 683
  • [6] 雷暴中的反极性放电和电荷结构
    张义军
    刘欣生
    P.R.Krehbiel
    [J]. 科学通报, 2002, (15) : 1192 - 1195+1201
  • [7] 不同地区雷暴电荷结构的模式计算
    张义军
    言穆弘
    张翠华
    刘欣生
    [J]. 气象学报, 2000, (05) : 617 - 627
  • [8] 闪电活动与降水的相关关系研究[D]. 郑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8
  • [9] 海洋、气象基层台站用物理量计算方法[M]. - 海洋出版社 , 吴宝俊, 1987
  • [10] Inverted-polarity electrical structures in thunderstorms in the Severe Thunderstorm Electrification and Precipitation Study (STEPS)[J] . W. David Rust,Donald R. MacGorman,Eric C. Bruning,Stephanie A. Weiss,Paul R. Krehbiel,Ronald J. Thomas,William Rison,Timothy Hamlin,Jeremiah Harlin.Atmospheric Research . 200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