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农耕文明伦理观的历史足迹及城乡二元结构伦理溯源

被引:8
作者
任继周
胥刚
齐文涛
机构
[1]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
关键词
中华农耕文明; 伦理; 城乡二元结构; 儒家; 儒教; 理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09 [农学史];
学科分类号
060207 ; 0712 ;
摘要
中华农耕文明的核心是儒、道、佛融合一体,以儒教为主的伦理观。它经过家族关系的自发演化,以礼乐的形态衍发于西周的封建时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城乡二元结构的伦理观萌芽于此初现。商鞅变法发展了管子的耕战论,秦政权借以将农民与土地紧密连属,建成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定型;汉承秦制,益以儒家纲常伦理系统,构成分散的农民与中央集权大帝国的伦理支柱,城乡二元结构趋于完善而巩固。儒家伦理观经隋唐的儒、道、佛的互相融合渗透有所光大,但对城乡二元结构无所触动。宋以后,由道学而理学,儒家伦理日趋僵化。儒家伦理观引导我国走过艰难、光辉的道路,但随着世界进入工业时代,与海洋、工商文明相比,传统的农耕伦理观相形见绌。甲午战争、辛亥革命和文化大革命的三次败绩,进一步揭露了儒教伦理的不足恃。我国历代政权在保护城市利益的同时,不自觉地巩固了农村的落后,城乡之间形成历史性鸿沟。目前统筹兼顾的城镇发展计划,显现城乡差别走向消除的曙光。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彻底破除之时,应为我国新的伦理观萌发之日。我国传统农业伦理中富含普世价值的优秀基因,将投身历史的熔炉重新锻造,与其他文明的伦理系统相融合,蜕变孕育全新的中华伦理观,对人类发展作出新贡献。
引用
收藏
页码:3 / 1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 [1] 老子道德经注.[M].(魏)王弼注.中华书局.2011,
  • [2] 庄子注疏.[M].(晋) 郭象; 注.中华书局.2010,
  • [3] 管子.[M].姚晓娟; 汪银峰; 注译.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 [4] 四书五经.[M].(战国)孟子等著.中华书局.2009,
  • [5] 史记.[M].(西汉)司马迁著.中华书局.2006,
  • [6] 周礼注疏.[M].(汉)郑玄注;黄侃经文句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 [7] 中国哲学简史.[M].冯友兰 著;涂又光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 [8] 汉书.[M].(汉)班固 撰;(唐)颜师古 注.中华书局.1962,
  • [9] 史记.[M].(汉)司马迁 著;(南朝宋)斐骃 集解;(唐)司马贞 索隐;(唐)张守节 正义.中华书局.1959,
  • [10] 史记..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