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法原因给付的制度构造

被引:42
作者
李永军
李伟平
机构
[1]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关键词
不法原因给付; 原因理论; 公序良俗; 法律行为; 自然债; 民法典;
D O I
10.15984/j.cnki.1005-9512.2016.10.010
中图分类号
D923.6 [合同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不法原因给付是指当事人基于违反强行性法规或公序良俗的原因所为的给付。我国《民法通则》第58条、第61条以及我国《合同法》第52条、第58条、第59条确立的"返还+追缴"处理模式存在明显的理论体系上的漏洞以及实际操作上的难题,且现行法对于不法原因给付存在调整范围不完整问题。未来我国民法典应重构不法原因给付制度,确立主观原因理论在不法原因给付问题的基础地位,将行为人的动机与目的纳入考量范围;以此为基础,将效力性强制性规定与公序良俗涵盖下的"强反社会性"的不法原因给付认定为无效,并确立不得返还为原则、可返还为例外的处理模式;将违反管理性强制性规定以及公序良俗内涵之外的一般道德的不法原因给付借助自然之债处理。对违反公序良俗的给付行为的认定,应坚持审慎的态度,结合原因理论,从当事人的动机、目的等判断当事人的不法程度,进而对是否必须否定其效力做出判断,以期在实现私人自治的基础上兼顾公共利益的保护。
引用
收藏
页码:109 / 125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不法原因给付问题研究.[D].靳南南.吉林大学.2013, 08
[2]   原因非法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探析 [J].
李先波 .
求索 , 2016, (02) :65-70
[3]   给付概念和不当得利返还 [J].
赵文杰 .
政治与法律, 2012, (06) :99-112
[4]   自然之债源流考评 [J].
李永军 .
中国法学, 2011, (06) :78-95
[5]   物权行为无因性:逻辑的必然还是价值的衡量 [J].
吴一鸣 .
政治与法律, 2009, (04) :120-131
[6]   公序良俗的非确定性与裁判结果的确定性探析 [J].
陈吉生 ;
金锦城 .
法律适用, 2008, (05) :22-26
[7]   论不法原因给付 [J].
洪学军 ;
王瑞全 .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05) :88-94
[8]   不法原因给付及其制度构建 [J].
谭启平 .
现代法学, 2004, (03) :131-140
[9]  
无效法律行为制度研究.[D].黄忠.西南政法大学.2009, 03
[10]  
民法自然债研究.[D].覃远春.西南政法大学.2007,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