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普定喀斯特次生林乔灌层地上生物量

被引:53
作者
刘长成 [1 ,2 ]
魏雅芬 [1 ,2 ]
刘玉国 [1 ,2 ]
郭柯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生物量; 回归模型; 生物量分配; 喀斯特森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生物量是植物群落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研究生态系统基本过程和功能的重要参数。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地次生林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其生境特殊,乔灌层种类繁杂且生长形态多样,物种间体积质量密度差异悬殊,生物量测定极为困难。所以,有关其生物量的基础资料极为缺乏。该文根据对普定喀斯特生态站的窄叶石栎(Lithocarpus confinis)+云南鼠刺(Itea yunnanensis)林、圆果化香(Platycarya longipes)+云南鼠刺林、圆果化香+槲栎(Quercus aliena)林3个主要次生森林类型的样地调查资料,采用样木回归模型法和收获法,研究了群落乔灌层地上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利用172株样木数据建立了圆果化香、窄叶石栎、云南鼠刺、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安顺润楠(Machilus cavaleriei)、槲栎、香叶树(Lindera communis)、川钓樟(Lindera pulcherrima var.hemsleyana)、异叶鼠李(Rhamnus heterophylla)、倒卵叶旌节花(Stachyurus obovatus)、薄叶鼠李(Rhamnus lepto-phylla)、贵州花椒(Zanthoxylum esquirolii)、竹叶椒(Zanthoxylum planispinum)、铁仔(Myrsine africana)和刺异叶花椒(Zanthoxylum dimorphophyllum var.spinifolium)15个主要树种的分种生物量回归模型。同时,利用这些样木建立了3个不同胸径(D)组(D<1cm、1cm≤D≤5cm和D>5cm)的生物量回归模型。通过进一步分种和分组的计算得出:这3个次生乔木林的乔灌层地上生物量分别为85.6×103、65.3×103和115.2×103kg·hm–2;层次分配上,3个样地的乔木层地上生物量占绝对优势,分别约占乔灌层地上生物量的98.5%、96.6%和99.0%;径级分配上,3个样地的生物量主要集中在大径级(D≥10cm)的个体上;物种分配上,3个样地的生物量排序前10位的物种分别约占乔灌层地上生物量的99.3%、97.3%和99.0%,并集中分配在少量优势树种中。
引用
收藏
页码:698 / 70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西双版纳石灰山季雨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 [J].
戚剑飞 ;
唐建维 .
生态学杂志, 2008, (02) :167-177
[2]   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生物量研究 (Ⅱ)群落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 [J].
杨同辉 ;
达良俊 ;
李修鹏 .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7, (04) :389-395
[3]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 [J].
吕晓涛 ;
唐建维 ;
何有才 ;
段文贵 ;
宋军平 ;
许海龙 ;
朱胜忠 .
植物生态学报, 2007, (01) :11-22
[4]   贵州省普定县喀斯特石漠化地段的植物群落研究 [J].
姜运力 ;
王进 ;
丁访军 ;
姚小华 ;
张显松 ;
褚永维 .
贵州林业科技, 2006, (01) :55-59
[5]   闽江下游福建青冈次生林群落的生物量特征 [J].
黄典忠 .
防护林科技, 2006, (01) :16-18
[6]   庆元林场阔叶林主要类型生物量测定及其评价 [J].
姚丰平 ;
吴军寿 ;
姚理武 ;
范良敏 ;
程亚平 ;
梅建伟 .
浙江林业科技, 2003, (03) :75-79
[7]   茂兰喀斯特森林生物量构成初步研究 [J].
朱守谦,魏鲁明,陈正仁,张从贵 .
植物生态学报 , 1995, (04) :358-367
[8]   贵州中部喀斯特灌丛群落生物量研究 [J].
屠玉麟,杨军 .
中国岩溶, 1995, (03) :199-208
[9]   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群落生物量研究 [J].
杨汉奎 ;
程仕泽 .
生态学报, 1991, (04) :307-312
[10]  
喀斯特森林生态研究[M]. 贵州科技出版社 , 朱守谦主编,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