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他!?——一个基于婚姻匹配理论的综述

被引:12
作者
袁晓燕 [1 ,2 ]
机构
[1]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2]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婚姻匹配; 劳动力流动; 城市化;
D O I
10.19592/j.cnki.scje.2017.02.005
中图分类号
C913.1 [恋爱、家庭、婚姻];
学科分类号
030301 ; 1204 ;
摘要
家庭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最小单位,继Becker的开创性研究之后,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对于婚姻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微观个体的选择及福祉,而且也通过影响人力资本积累、收入分配等影响社会不平等。通过梳理婚姻的匹配模型、婚姻的形成方式、婚姻带来的转移支付以及婚姻的解体,文章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立足于我国婚姻是两个家庭之间的联姻这种特有现象,结合我国目前劳动力流动和城市化带来的经济发展背景下,由于户籍导致的城乡分割引致的特有的婚姻匹配模式,对于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引用
收藏
页码:87 / 101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高校扩招对婚姻市场的影响:剩女?剩男? [J].
吴要武 ;
刘倩 .
经济学(季刊), 2015, 14 (01) :5-30
[2]   高攀的婚姻更令人满意吗?婚姻匹配模式及其长远影响 [J].
雷晓燕 ;
许文健 ;
赵耀辉 .
经济学(季刊), 2015, 14 (01) :31-50
[3]   婚姻匹配的变迁:社会开放性的视角 [J].
李煜 .
社会学研究, 2011, 26 (04) :122-136+244
[4]   内生家庭谈判力与婚姻匹配 [J].
沈新凤 .
经济学(季刊), 2011, 10 (04) :1235-1250
[5]   社会排斥视野下的农村青年婚配难解读——来自辽东南东村光棍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J].
何绍辉 .
南方人口, 2010, 25 (04) :18-25
[6]   城里小伙儿遇到农村姑娘:婴儿户口、户籍改革与跨户籍通婚 [J].
邢春冰 ;
聂海峰 .
世界经济文汇, 2010, (04) :1-18
[8]   择偶配对的同质性与变迁——自致性与先赋性的匹配 [J].
李煜 ;
陆新超 .
青年研究, 2008, (06) :27-33
[9]   婚姻的教育匹配:50年来的变迁 [J].
李煜 .
中国人口科学, 2008, (03) :73-79+96
[10]   中国阶层内婚制的延续 [J].
张翼 .
中国人口科学, 2003, (04) :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