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河油田IV5-11层系复合驱油体系实验研究

被引:9
作者
张同凯 [1 ]
李永环 [1 ]
赵凤兰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分公司第五采油厂
[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提高采收率研究中心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筛选; 复合驱油体系; 非均质性; 提高采收率; 注入方式;
D O 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2.01.018
中图分类号
TE357.46 [];
学科分类号
082002 ;
摘要
根据双河油田IV5-11层系的油藏特征,利用正交实验法,对聚合物质量浓度、表面活性剂种类及其质量分数进行筛选,得到了由质量浓度为1500mg/L的ZL-Ⅱ、质量分数为0.3%的QY-3组成的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及由质量浓度为1500mg/L的ZL-Ⅱ、质量分数为0.3%的QY-3和1.0%的Na2CO3组成的三元复合驱油体系,这2个体系均能与双河模拟油形成超低界面张力且粘度适中。利用均质与非均质人造岩心及微观非均质仿真模型,对所选复合驱油体系进行物理模拟驱油实验;并在模拟油藏具有代表性的3倍渗透率级差条件下,优选了三元复合驱油体系注入方式。实验结果表明,在均质条件下,三元复合驱油体系提高采收率程度明显高于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在非均质条件下,随着非均质性的增强,三元复合驱油体系与二元复合驱油体系提高采收率的差距逐渐缩小,但前者始终高于后者;对于同一驱油体系,随着非均质性的增强,驱油效率先增大后减小,渗透率级差为3倍时的采收率最高。综合分析可知,三元复合驱油体系好于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在其注入前后分别注入0.05倍孔隙体积交联聚合物保护段塞的注入方式,三元复合驱油体系提高采收率比不加保护段塞时提高了4%。
引用
收藏
页码:62 / 65+115 +11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孤东油田六区西北部聚合物驱转二元复合驱研究 [J].
陈为贞 ;
范文平 ;
崔文福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0, 17 (06) :65-67+115
[2]   埕东西区四类大孔道油藏化学驱配方设计及性能评价 [J].
李秀兰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0, 17 (01) :83-85+89+116
[3]   涩北气田堵水剂配方优化及封堵效果评价 [J].
冯兵 ;
岳湘安 ;
赵仁保 ;
严曦 ;
刘翔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0, 17 (01) :102-104+118
[4]   二类油层二元复合体系性能评价及其机理 [J].
牛丽伟 ;
卢祥国 .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09, (04) :44-52+141
[5]   锦州9-3油田二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研究 [J].
刘义刚 ;
卢琼 ;
王江红 ;
王成胜 ;
吴文祥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9, 16 (04) :68-70+73+115
[6]   双河油田提高采收率的实践与认识 [J].
田荣焕 ;
范明 ;
段秋红 ;
魏立君 ;
黄河涛 ;
赵丽军 .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9, 31 (02) :334-335
[7]   复合化学驱油体系吸附滞留与色谱分离研究 [J].
王红艳 ;
叶仲斌 ;
张继超 ;
曹绪龙 .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2006, (02) :64-66+8
[8]   表面活性剂驱的驱油机理与应用 [J].
郭东红 ;
李森 ;
袁建国 .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2002, (07) :36-41
[9]   水驱油微观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J].
贾忠伟 ;
杨清彦 ;
兰玉波 ;
张洪兴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2, (01) :46-49+83
[10]   克拉玛依油田ASP驱工业扩大试验廉价配方研究 [J].
王雨 ;
乔琦 ;
董玲 ;
雷小疆 .
油田化学, 1999, (03) :247-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