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景观结构设计与物种保护——以卧龙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42
作者
陈利顶
傅伯杰
刘雪华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
[2] 荷兰国际地球资源学院!荷兰恩斯赫德AA
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景观结构设计; 核心区; 缓冲区; 廊道; 物种保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36 [自然保护区划及其管理]; X176 [生物多样性保护];
学科分类号
090705 ;
摘要
以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保护为实例,提出了自然保护区中景观结构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认为在进行景观要素设计之前,应先进行景观适宜性评价,之后进行核心斑块、缓冲区和廊道的设计。①核心斑块 :不仅要考虑斑块的景观适宜性,而且斑块的面积应能维持一定物种数量 ;②缓冲区 :在考虑距离对目标物种影响的同时,还应考虑缓冲区的范围应该覆盖所有的核心斑块 ;③廊道 :需要辨识两种情况,其一是对现存生境廊道的保护,为了避免不同核心斑块被隔离,必须严格保护现存的生境廊道。其二是对潜在生境廊道的建设,在条件允许时,通过植被重建,建立适宜的生境廊道。
引用
收藏
页码:164 / 16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 [1]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破碎化研究
    陈利顶
    刘雪华
    傅伯杰
    [J]. 生态学报, 1999, (03) : 3 - 5
  • [2] 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
    王军
    傅伯杰
    陈利顶
    [J]. 资源科学, 1999, (02) : 73 - 78
  • [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
    俞孔坚
    李迪华
    段铁武
    [J]. 生物多样性, 1998, (03) : 45 - 52
  • [4] 数字地形模型在濒危动物生境研究中的应用
    刘雪华
    M.C.Bronsveld
    A.G.Toxopeus
    M.S.Kreijns
    张和明
    潭迎春
    汤纯香
    杨建
    刘明聪
    [J]. 地理科学进展, 1998, (02) : 52 - 60
  • [5] 景观连接度的生态学意义及其应用
    陈利顶
    傅伯杰
    [J]. 生态学杂志, 1996, (04) : 37 - 42+73
  • [6] 自然保护区设计的主要原理和方法
    李义明
    李典谟
    [J]. 生物多样性, 1996, (01) : 34 - 42
  • [7] 卧龙的大熊猫[M].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胡锦矗, 1985
  • [8] Effects of patch shape on the number of organisms
    Hamazaki, T
    [J]. LANDSCAPE ECOLOGY, 1996, 11 (05) : 299 - 306
  • [9] Habitat corridors and the conservation of small mammals in a fragmented forest environment[J] . Andrew F. Bennett.Landscape Ecology . 199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