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形态与现代化双重视野中的中国道路

被引:8
作者
吴波
机构
[1] 重庆邮电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理论创新基地
关键词
中国道路; 社会形态; 现代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1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学科分类号
0305 ; 030503 ;
摘要
关于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研究正趋于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需要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指导下,从近代以来中国发展道路的曲折探索中加以认识和把握。关于民族或国家矛盾与社会形态矛盾的关系、关于民族独立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关于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是蕴涵在中国发展道路探索历程中的三个重要课题。认识到民族独立与现代化的一致性并以之构成现代化的前提,以及认识到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一致性,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探索发展道路过程中的两次理论自觉。社会形态的局部跨越与现代性的内在超越,构成中国发展道路的两个基本规定。
引用
收藏
页码:126 / 13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知识经济”批判.[M].叶险明; 著.人民出版社.2007,
[2]  
当代思潮反思录.[M].刘奔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
[3]  
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M].任平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4]  
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M].(美)雷迅马(MichaelE.Latham)著;牛可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5]  
走进马克思.[M].孙伯〓;张一兵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6]  
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M].胡绳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7]  
伟大的中国革命.[M].(美)费正清(JohnKingFairbank)著;刘尊棋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8]  
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M].(美)艾恺(Alitto;G.S.)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9]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胡绳; 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10]  
现代化的动力.[M].(美)布莱克(Black;C.E.)著;段小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