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劳—邓肯模型之后:改造抑或挑战

被引:53
作者
周怡
机构
[1]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
社会流动; 地位获得模型; 模型改造;
D O I
10.19934/j.cnki.shxyj.2009.06.010
中图分类号
C91-06 [学派及其研究];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围绕布劳—邓肯的地位获得模型,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的研究领域著述迭出。本文在对该模型作简单铺陈后,重点关注模型之后的改造抑或由它引发的挑战,它包括性别、种族、同期群、政治忠诚、单位地位和网络关系六种视角的研究补充。然后,文章在还原模型本身意涵的基础上,在个人、关系、组织和社会的不同研究层面上,分析了六种视角的不同研究位置。基本的研究提出是:后续的对模型的改造,虽然有其客观可信的地位获得因素的因果解释力,但某些视角超越或脱离了通过先赋性和后致性的个体流动机制考察建立起来的布劳—邓肯模型的原初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206 / 225+246 +246
页数:21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资源与交换——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 [J].
李汉林 ;
李路路 .
社会学研究, 1999, (04) :46-65
[2]   中国单位现象与城市社区的整合机制 [J].
李汉林 .
社会学研究, 1993, (05) :23-32
[3]  
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社会网络[M].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张文宏, 2006
[4]  
中国的单位组织[M].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李路路, 2000
[5]  
Gender and Diversity in Organization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Directions[J] . Audrey J. Murrell,Erika Hayes James.Sex Roles . 2001 (5)
[6]  
Social Capital at Work: Networks and Employment at a Phone Center[J] . Roberto M. Fernandez,Emilio J. Castilla,Paul Moor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2000 (5)
[7]  
The State andLife Chances in Urban China:Redistribution andStratification,1949-1994 .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