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波浪与淤泥质底沙的相互作用

被引:4
作者
Joseph N.Suhayda
江峰
机构
关键词
波浪; 泥沙性质; 水深; 泥沙; 弹性; 水文要素; 力学性能; 波高; 波浪衰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表面波引起底压力摆动,在软淤泥底沙中产生切应力,这造成泥沙承受往复运动。此运动可被描述为"泥波"(mud-wave),并造成表面波性质不同于在刚性底床上发生的变化。理论研究已尝试利用各种土质模型,即粘性流体,弹性固体、粘弹性材料和非线性粘弹性材料等来描述此相互影响,虽然对评价这些假设的正确性的试验基础不完善,但发现需要一个非线性粘弹性土质模型去描述观察到的状态。密西西比河口三角洲近海找到的一个暴风波与泥床相互作用的实例已详细讨论。用一个在应变、应力相阻尼比关系中为非线性的模型描述泥床。对暴风波,此表面波与泥波的相互作用是重要的,并造成70英尺(21.3米)和80英尺(24.4米)的波高在50英尺(17米)水深处减小为从10英尺(3.0米)到25英尺(7.6米)的数值。波浪与泥波相互作用期间,泥层响应在150英尺(45.7米)和250英尺(76.2米)之间的水深为最大。在暴风波情况下,预报发生1.5英尺(0.46米)的最大泥床运动。提出了一个用于工程上预报的简化技术,作为对波浪与淤泥相互作用的粗略计算方法。此技术是根据非线性应力—应变和阻尼—应变土质模型,可预报表面波衰减、泥床切应力与应变剖面。
引用
收藏
页码:16 / 29
页数:14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