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岩溶与油气运移和成藏关系浅析

被引:7
作者
王黎栋
万力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古岩溶; 油气运移聚集; 碳酸盐岩; 古地下水流场; 古水文地质分析;
D O 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06.03.009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发育于碳酸盐岩中的古岩溶构成了重要的油气储集体,溶蚀水源、水化学场和水动力场是影响古岩溶发育的3个主要因素。对长庆油田、川中磨溪气田和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的研究表明,压释水作为溶蚀水源在岩溶形成和油气运移聚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岩溶的发育受后期构造活动的影响,古岩溶的演化控制了磨溪气田L11储层岩溶气藏的储集特征;古构造、古断裂、古水文系统和古岩溶地貌是造成古洞穴型碳酸盐岩储层平面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储集性能较好的古洞穴型碳酸盐岩储层为未充填洞穴储层和大型洞穴充填孔隙型砂岩储层。随着岩溶型储层概念和含油气系统理论的提出,古水文地质分析工作在储层预测研究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30+105 +105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塔河油田4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油藏储层预测 [J].
宋美虹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5, (04) :23-25+83
[2]   富台油田古生界潜山油藏裂缝数值模拟研究 [J].
王军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5, (03) :25-27+83
[3]   地层不整合对油气运移和封堵的作用 [J].
张建林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5, (02) :26-29+83
[4]   天然裂缝性碳酸盐岩封闭油藏产量递减规律研究及应用 [J].
姚军 ;
侯力群 ;
李爱芬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5, (01) :56-58+86
[5]   轮古西地区奥陶系潜山古水系分布与岩溶特征 [J].
陈广坡 ;
陶云光 ;
张耀堂 ;
苗青 ;
黄林军 .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4, (04) :36-38
[6]   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 [J].
刘克奇 ;
金之钧 ;
吕修祥 ;
蔡忠贤 .
石油实验地质, 2004, (06) :531-536
[7]   古岩溶演化过程及对油气储集空间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为例 [J].
李振宏 ;
郑聪斌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4, (03) :247-252
[8]   古洞穴型碳酸盐岩储层特征研究——以塔河油田奥陶系古洞穴为例 [J].
肖玉茹 ;
何峰煜 ;
孙义梅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3, (01) :75-80+86
[9]   压释水岩溶与天然气的运聚成藏 [J].
章贵松 ;
郑聪斌 .
中国岩溶, 2000, (03) :3-9
[10]   塔河油田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J].
张抗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9, (02) :24-2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