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亚高山林线过渡带及邻近植被土壤性质

被引:22
作者
齐泽民 [1 ,2 ]
王开运 [1 ]
张远彬 [3 ]
谢玉华 [2 ]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城市化过程和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
[2] 内江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
[3] 不详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
关键词
川西亚高山; 林线过渡带;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4 [土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线过渡带及邻近植被上缘流石滩草甸与下缘冷杉林残积母质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从流石滩草甸→林线过渡带→冷杉林,土层逐渐增厚,表层土壤(0~30cm)粉粒、粘粒、物理性粘粒含量、团聚度、结构系数和自然含水量逐渐增高,砂粒含量逐渐降低,阳离子交换量(CEC)、交换性盐基含量、盐基饱和度以及水解性酸含量逐渐增高,pH值逐渐降低,有机质及养分库全P、全K、有效N、有效P和速效K含量逐渐增高,土壤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逐步有所改善,但亚高山林线过渡带区域残积母质土壤成土过程缓慢。林线过渡带表层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及微生物总量,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于邻近植被上缘流石滩草甸与下缘冷杉林,体现了作为生态交错带,林线过渡带比邻近植被土壤具有相对较强的生物学活性。
引用
收藏
页码:6325 / 633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退化高寒草原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变化 [J].
蔡晓布 ;
钱成 ;
张永清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08) :1733-1738
[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粒径分形分析——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 [J].
王德 ;
傅伯杰 ;
陈利顶 ;
赵文武 ;
汪亚峰 .
生态学报, 2007, (07) :3081-3089
[3]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植物群落演替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J].
庞学勇 ;
刘世全 ;
刘庆 ;
吴彦 ;
林波 ;
何海 ;
张宗锦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3, (04) :42-45+50
[4]   山西五台山高山林线的植被景观 [J].
刘鸿雁 ;
曹艳丽 ;
田军 ;
戴君虎 ;
田育红 ;
崔海亭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报 , 2003, (02) :263-269
[5]   缙云山森林土壤酶活性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 [J].
杨万勤 ;
钟章成 ;
陶建平 ;
何维明 .
林业科学, 2001, (04) :124-128
[6]   长白山林线交错带形状与木本植物向苔原侵展和林线动态的关系 [J].
石培礼 ;
李文华 .
生态学报, 2000, (04) :573-580
[7]   四川卧龙亚高山林线生态交错带群落的种多度关系 [J].
石培礼 ;
李文华 ;
王金锡 ;
刘兴良 .
生态学报, 2000, (03) :384-389
[8]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鲁如坤主编, 2000
[9]  
土壤酶及其研究法[M]. 农业出版社 , 关松荫 编著, 1986
[10]  
Altitudinal change in needle water relations of Pinus canariensis and possible evidence of a drought-induced alpine timberline on Mt. Teide, Tenerife[J] . Thomas Gieger,Christoph Leuschner.Flora . 200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