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的观察

被引:13
作者
石怀银
韦立新
周定标
机构
[1]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
[2]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 北京市
[3] 北京市
关键词
神经病学; 脑血管病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程度; 计算机图象分析;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 颈动脉; 狭窄; 定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3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通过尸检材料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颈内动脉进行研究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内脂质含量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关系。 10例脑血管病病人生前均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史 ,死后尸检将颈内动脉颅外段完整剥离 ,固定后每隔 4mm取材并切片 ,然后光镜观察并通过计算机图象分析测定管腔的横截面积和斑块内脂质坏死中心的面积。 10例对照组病人生前均无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史 ,研究方法和测量指标同上。结果发现 ,1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内动脉共 15 1个组织块中 ,管腔最大横截面积为 6 .2mm2 ,最小为 3.2mm2 ,平均为 4 .7± 0 .3mm2 。而对照组 134个组织块中 ,管腔最大横截面积为 6 .5mm2 ,最小面积为 3.6mm2 ,平均 4 .8± 0 .4mm2 ,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斑块内脂质坏死中心的平均面积在有症状组和对照组分别为 3.4± 0 .4mm2 和 1.8± 0 .2mm2 ,差异显著(P <0 .0 1)。另外 ,有症状组 11个斑块表面可见血栓 ,而对照组无血栓形成。结果表明 :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 ,但斑块内脂质坏死中心却明显比对照组大 ,提示狭窄程度可能并非脑缺血症状的主要原因。斑块脂质坏死中心的大小可能起重要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561 / 563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斑块形态和狭窄程度的对比研究 [J].
石怀银 ;
韦立新 ;
郭爱桃 ;
李小鹰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0, (06) :19-21
[2]   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J].
许竹梅 ;
赵水平 ;
范平 .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0, (02) :165-168
[3]   冠状动脉斑块中炎性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定量及其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J].
石怀银 ;
韦立新 ;
佘铭鹏 ;
李向红 ;
郭爱桃 ;
游联璧 .
中华病理学杂志, 1999, (04) :16-19
[4]  
Carotid endarterectomy plaques: Correlations of clinical and anatomic findings[J] . Georges Avril,Michel Batt,Robert Guidoin,Michel Marois,Reda Hassen-Khodja,Bruno Daune,Jean -Marie Gagliardi,Pierre Bas.Annals of Vascular Surgery . 199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