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的考掘:以关系为方法的社区社会工作实验/实践

被引:6
作者
王醒之
机构
[1] 台北医学大学人文创新与社会实践研究中心
关键词
慈善; 助人专业; 以关系为方法; 政治心理学; 社会照顾;
D O I
10.13240/j.cnki.caujsse.20170614.006
中图分类号
C913.7 [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保障]; C916 [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社会规划];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4 ;
摘要
慈善正当化了绝大部分人对人或主体对主体的介入,这个词汇的使用决定了关系的张力与方向;而慈善专业化的结果,经常变成权力治理的一部分。特别是当"慈善"或"被慈善"被去政治化时,弱势者只是被标记、被识别的差异群体,单纯地接受国家或私人的好意,然后"感恩"、努力再度融入社会常态甚或回馈,社会服务的本质,就是用来强化既存的社会秩序或伦理道德,成为单向心理治理或成为社会问题去政治化的工具。社会工作其实就是关系工作,而社会福利服务的局限往往就在于关系性的局限。如何将传统慈善/照顾关系的解构与再建构,朝向社会照顾,同时将慈善做为翻转"助人者—受助者"双方政治心理的方法,让彼此在慈善关系中都得到"再政治化"的效果,是我们正在
引用
收藏
页码:90 / 101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流行或挑战. 李易骏,社会排除. "社会暨健康政策的变动与创新趋势:迈向多元、整合的福利体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 2005
[2]  
回归政治—解放政治心理学的实践. 王醒之. 辅仁大学心理学研究所 . 2014
[3]  
慈善究竟保护了谁?—— 《新慈善与社会正义》书评. 洪瑞鹰. 公益交流站http:∥npost.tw/archives/31978 . 2017
[4]  
http:∥www.mohw.gov.tw/news/572256074 .
[5]  
受压迫者教育学. 方永泉译. 巨流出版社 . 2003
[6]  
社群治理与社会创新. 陈东升. 台湾社会学刊 . 2012
[7]  
我的伤口先于我存在?从创伤的精神分析术到伦理现象学作为本土心理治疗的转化. 林耀盛,龚卓军. 应用心理研究 . 2009
[8]  
身心对话:台湾心理学工作者的路径笔记. 夏林清. 应用心理研究 . 2010
[9]  
开枝散叶——变体人形的逆转对抗运动. 夏林清. "和平、妇女与日常生活的实践:跨境、超越战争和促进改变"研讨会 . 2007
[10]  
预防老人跌倒居家环境改善之成本效益分析. 唐美莲. 亚洲大学长期照护研究所 .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