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穴、锅穴、冰臼、岩臼等术语的辨析与使用建议

被引:30
作者
吕洪波 [1 ]
章雨旭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系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壶穴; 锅穴; 冰臼; 岩臼; 冰川壶穴; 差异风化壶穴; 术语辨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931.4 [冰川地貌学、冰缘地貌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由于专家喜好不同和几本权威汉语专业辞典互不一致,壶穴、锅穴、冰臼、岩臼等术语的使用和理解存在着较严重的混乱状况。①本文建议应统一将"pothole"译为壶穴,表示基岩表面因侵蚀而形成的一种凹坑;"kettlehole"或"kettle"译为锅穴,代表冰川沉积区因冰体融化而形成的洼地。②对于"冰臼"、"岩臼"的使用,两作者亦未能达成共识:吕洪波建议继续使用"冰臼",等同于"冰川壶穴",对应于"glacial pothole",摒弃"岩臼"这一新的提法;章雨旭建议修改"壶穴"的原始定义,不再强调其快速旋转水流成因,仅强调其"口小、肚大、底平"的形态特征,同时摒弃"冰臼"和"岩臼"等术语,仅用"壶穴"一词,若强调"壶穴"的不同成因,可在其前面加注成因术语,如"冰川壶穴"、"河成壶穴"、"风化壶穴"等。③对于其他凹坑,有专用名称的用专用名称,如风化穴(tafoni)、风蚀凹槽、风龛(alcove)等;没有的则用一般词汇,称为"坑"、"穴"、"洞"(pit,hollow,cavity)等。
引用
收藏
页码:917 / 92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探访神奇的克什克腾 [J].
高海连 .
大自然, 2007, (05) :42-46
[2]   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青山花岗岩臼的特征及成因研究 [J].
孙洪艳 ;
田明中 ;
武法东 .
地质论评, 2007, (04) :486-490+579
[3]   赤峰等地第四纪大陆冰川的地貌证据 [J].
吕洪波 ;
任晓辉 ;
杨超 .
地质论评, 2006, (03) :379-385+437
[4]   锅穴一定是第四纪冰川的标志吗? [J].
周尚哲 .
第四纪研究, 2006, (01) :117-125
[5]   “冰臼”成因争鸣——以克什克腾旗青山岩臼群为例 [J].
章雨旭 .
地质论评, 2005, (06) :680+712-680
[6]   山东新泰青云低山区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 [J].
吕洪波 ;
杨超 .
地质论评, 2005, (05) :130-130
[7]   华北北部花岗岩风化穴形成机制与环境意义 [J].
李德文 ;
崔之久 ;
李洪江 ;
南凌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1) :120-128
[8]   黄河下游壶穴的研究 [J].
钟建华 ;
倪晋仁 ;
沈晓华 ;
王冠民 ;
冀国盛 ;
吴孔友 ;
李理 ;
洪梅 ;
李勇 ;
朱光有 .
地质学报, 2002, (02) :279-286+293
[9]   论内蒙古第四纪冰川和冰臼群的成因 [J].
赵国龙 ;
朱洪森 ;
李泊洋 ;
王友 ;
朱慧忠 .
中国区域地质, 2001, (02) :200-205+228
[10]   内蒙、河北山区壶穴的成因探讨——兼论壶穴成因分类 [J].
李洪江 ;
崔之久 ;
赵亮 .
地理学报, 2001, (02) :22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