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与效果研究中的“潜文本”——文学理论与传播研究的交叉视角

被引:14
作者
徐翔 [1 ]
邝明艳 [2 ]
机构
[1]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2] 西南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接受; 潜文本; 互文性; 无效果; 文本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I06 [文学评论、文学欣赏];
学科分类号
0501 ; 050101 ;
摘要
传媒效果研究注重有效传播而容易造成对无效讯息的忽视,潜文本的存在作用和机制为这种过于经验化和直接化的效果模式提出了充分的理论诉求。潜文本在不同的文本场中有不同的色彩和力场,其无效果只是文本间性(intertextuality)的一种不被直接检测到的效果。本文结合文论视域,从效果自身、文本间性、话语主体三层面的观照要求接受研究加强对潜文本及其"无效果"的重视,把文本性还原为文本间性,把主体性还原为文本场,把显文本及其效果还原到潜文本和无效果所组构的有机文本的整体构型(formation)中。
引用
收藏
页码:121 / 124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媒介效果研究概论.[M].(美) 斯帕克斯;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  
电视文化.[M].(美)约翰·菲斯克(JohnFiske)著;祁阿红;张鲲译;.商务印书馆.2005,
[3]  
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M].(英)戴维·莫利(DavidMorley)著;史安斌主译;.新华出版社.2005,
[4]  
广告符码.[M].(美)苏特·杰哈利著(SutJhally)著;马姗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  
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M].(英)恩斯特·拉克劳(EinestoLaclau);(英)查特尔·墨菲(ChantalMouffe)著;尹树广;鉴传今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6]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M].张国良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7]  
人论.[M].(德)恩斯特·卡西尔(ErnstCassirer)著;甘阳译;.西苑出版社.2003,
[8]  
2001年度新译西方文论选.[M].王逢振主编;.漓江出版社.2002,
[9]  
热奈特论文集.[M].(法)热拉尔·热奈特著;史忠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10]  
传播理论.[M].(美)斯蒂文·小约翰(S.W.Littlejohn)著;陈德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