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热扩散湖模式在太湖的应用研究

被引:9
作者
古红萍 [1 ,2 ]
沈学顺 [3 ]
金继明 [4 ]
肖薇 [5 ]
王咏薇 [5 ]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
[4] 犹他州立大学
[5]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中心
关键词
一维热扩散湖模式; 太湖; 消光系数; 粗糙长度; 湖表面温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24 [湖泊、水库];
学科分类号
0815 ;
摘要
利用在太湖获得的2010年8月11-28日的观测资料研究了一维热扩散湖模式在太湖的适用性,通过对比模拟进一步研究了影响太湖湖表温度模拟的主要因子。该湖模式对太湖最初的模拟结果并不理想,模拟的湖表面温度与观测有较大的系统性偏差,温度的日变化幅度与观测相比也偏小。通过分析该模式对太湖的模拟效果不理想的可能原因,针对太湖的生态环境和污染情况,设计了18个测试参数的敏感性试验,从敏感性试验的结果分析得到,适用于太湖的、依赖于湖泊类型的3个参数应做如下修改:消光系数(η0)应放大3倍,湖泊表层吸收的太阳辐射系数(β)应取0.8,粗糙长度(z0)采用公式计算得到。用新得到的适用于太湖的3个参数,模拟得到的结果与最初的模拟结果和观测资料对比,发现采用新的参数后,模拟结果比最初的模拟结果有了很大的改进,模拟的湖表温度基本接近观测,模拟的湖水垂直剖面时间序列图也跟观测吻合得较好,随之的感热、潜热通量的模拟也都与观测接近。最后,对输入湖模式的主要大气参量(太阳辐射、2 m气温及风场)±10%的误差引起的模式模拟的湖表面温度误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湖模式对大气强迫场的误差敏感度不高;相比之下,模拟结果对风场敏感性最小,对辐射和气温的敏感度相当。
引用
收藏
页码:719 / 73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太湖梅梁湾漫衰减系数季节性差异及其主导因素 [J].
黄昌春 ;
李云梅 ;
乐成峰 ;
孙德勇 ;
伍蓝 ;
王利珍 ;
王鑫 .
生态学报, 2009, 29 (06) :3295-3306
[2]   太湖水污染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J].
沈建军 ;
李柏山 ;
许海萍 .
环境科学导刊, 2009, 28 (02) :27-29
[3]   太湖水体光学衰减系数的特征及参数化附视频 [J].
张运林 ;
秦伯强 ;
陈伟民 ;
杨顶田 .
海洋与湖沼, 2004, (03) :209-213
[4]   太湖水体光学衰减系数的分布及其变化特征 [J].
张运林 ;
秦伯强 ;
陈伟民 ;
杨顶田 ;
季江 .
水科学进展, 2003, (04) :347-353
[5]  
太湖水污染近期变动趋势及对策建议[J]. 黄文钰,高光,舒金华.上海环境科学. 2002(03)
[6]  
太湖水污染近期变动趋势及对策建议[J]. 黄文钰,高光,舒金华.上海环境科学. 2002 (03)
[7]   太湖悬浮质对湖面反照率及水体光吸收的影响附视频 [J].
蔡启铭 ;
杨平 .
海洋与湖沼, 1991, (05) :458-466
[8]  
边界层气象学导论[M]. 气象出版社 , (美)斯塔尔(Stull,R.B.)著, 1991
[9]   The response and role of ice cover in lake-climate interactions [J].
Brown, Laura C. ;
Duguay, Claude R. .
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EARTH AND ENVIRONMENT, 2010, 34 (05) :671-704
[10]  
Modeling lakes and reservoirs in the climate system[J] . M. D. MacKay,P. J. Neale,C. D. Arp,L. N. De Senerpont Domis,X. Fang,G. Gal,K. D. J?hnk,G. Kirillin,J. D. Lenters,E. Litchman,S. MacIntyre,P. Marsh,J. Melack,W. M. Mooij,F. Peeters,A. Quesada,S. G. Schladow,M. Schmid,C. Spence,S. L. Stokesr.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 2009 (6p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