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霾日统计方法的比较分析——以环首都圈京津冀晋为例

被引:60
作者
吴兑 [1 ,2 ,3 ,4 ]
陈慧忠 [2 ,5 ]
吴蒙 [4 ]
廖碧婷 [6 ]
王迎春 [3 ]
廖晓农 [3 ]
张小玲 [3 ]
权建农 [3 ]
刘伟东 [3 ]
古月 [3 ]
赵秀娟 [3 ]
孟金平 [3 ]
孙丹 [3 ]
机构
[1] 暨南大学大气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研究所
[2]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3] 北京市气象局
[4]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5] 东莞市气象局
[6] 广州市萝岗区气象局
关键词
环首都圈; 霾日; 轻雾(雾)日; 统计方法; 长期趋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831 [大气监测];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为了研究单次值法、日均值法、14时值法3种常用的霾日和轻雾(雾)日统计结果的异同,以环首都圈京津冀晋四省市为例进行了比较.华北地区霾日用3种方法统计的过去60余年霾日的区域分布表明,3种方法统计的霾日是单次值法>日均值法>14时值法,大致是1:0.54:0.45的关系,但区域分布趋势比较相似.典型城市霾日的长期变化趋势大都十分相似.而轻雾(雾)日的长期变化趋势表明,用单次值法统计的明显偏多,且有长期下降趋势;而用日均值法与14时值法统计的轻雾(雾)日无大差别,且没有明显的长期变化趋势,反映了年季和年代季的气候波动.从长期季节变化趋势来看,3种统计方法的结果除日数的差别外,季节分布特征比较类似.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除去采暖季有较多的霾日外,在盛夏季节霾日也明显多,集中出现在6~9月,尤其是7~8月,与桑拿天同期出现,这与全国大部分城市的变化趋势完全不同.是华北地区的特有现象.用单次值法统计霾日,将包括所有的霾过程,即大范围持续时间长,且与一定天气系统与近地层扩散条件相关连的霾,及在稳定的晴朗夜间由于辐射降温,使相对湿度升高而导致能见度下降形成的霾.用日均值法,则可能更多的显示长时间大范围的霾天气过程;而使用14时法,则对早晚因湿度增加降低能见度出现的霾天气漏记,突出长时间大范围的霾天气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545 / 55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 [1] 环首都圈霾和雾的长期变化特征与典型个例的近地层输送条件
    吴兑
    廖碧婷
    吴蒙
    陈慧忠
    王迎春
    廖晓农
    古月
    张小玲
    赵秀娟
    权建农
    刘伟东
    孟金平
    孙丹
    [J]. 环境科学学报, 2014, 34 (01) : 1 - 11
  • [2] 粤港细粒子(PM2.5)污染导致能见度下降与灰霾天气形成的研究
    吴兑
    刘啟汉
    梁延刚
    毕雪岩
    李菲
    谭浩波
    廖碧婷
    陈慧忠
    [J]. 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2 (11) : 2660 - 2669
  • [3] 上海不同强度干霾期间气溶胶垂直分布特征
    刘琼
    耿福海
    陈勇航
    徐婷婷
    张华
    潘鹄
    毛晓琴
    [J]. 中国环境科学 , 2012, (02) : 207 - 213
  • [4] 京津冀区域霾天气特征
    赵普生
    徐晓峰
    孟伟
    董璠
    何迪
    石庆峰
    张小玲
    [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 (01) : 31 - 36
  • [5] 利用日均及14时气象数据进行霾日判定的比较分析
    赵普生
    张小玲
    徐晓峰
    [J]. 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1 (04) : 704 - 708
  • [6] 1951—2005年中国大陆霾的时空变化
    吴兑
    吴晓京
    李菲
    谭浩波
    陈静
    曹治强
    孙弦
    陈欢欢
    李海燕
    [J]. 气象学报, 2010, 68 (05) : 680 - 688
  • [7] Black carbon aerosols and their radiative properti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J]. WU Dui1, MAO JieTai2, DENG XueJiao1, TIE XueXi3, ZHANG YuanHang4, ZENG LiMin4, LI Fei1, TAN HaoBo1, BI XueYan1, HUANG XiaoYing5, CHEN Jing6 & DENG Tao1 1 Institute of Tropical and Marine Meteorology, China Meteorological Adiministration, Guangzhou 510080, China;2 Department of Atmospheric Science, School of Physic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3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Boulder,
  • [8] 1980—2003年京、津、冀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研究
    范引琪
    李春强
    [J]. 高原气象, 2008, 27 (06) : 1392 - 1400
  • [9] 大城市区域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信号发布
    吴兑
    [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8, (09) : 1 - 7
  • [10] 霾与雾的识别和资料分析处理
    吴兑
    [J]. 环境化学, 2008, (03) : 327 - 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