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抗早孕宫腔组织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118
作者
邱晓燕
李大金
周先荣
酆豫增
李超荆
机构
[1]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上海医科大学妇产科医院
关键词
米非司酮,子宫出血,病理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979.2 [计划生育药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终止早孕后异常子宫出血的原因。方法对19例应用米非司酮终止早孕后即刻刮宫的宫腔组织物、40例米非司酮终止早孕1周后刮宫的宫腔组织物及20例米非司酮终止早孕后2~12周因异常出血刮宫的宫腔刮出物组织石蜡块,应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嗜焰红和酒石磺染色及网状纤维染色技术,观察不同组织的病理学改变、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人胎盘生乳素(hPL)的表达及嗜焰红颗粒和网状纤维的变化。结果药物流产时,蜕膜组织排出缓慢,尤其是底蜕膜组织难以排出。有滋养层细胞可以长期存活并具有功能的现象,从而影响局部子宫内膜的修复。米非司酮作用后蜕膜组织颗粒细胞中嗜焰红颗粒明显减少,底蜕膜组织中网状纤维溶解不完全。米非司酮终止早孕2周后异常子宫出血的主要原因是不全流产。结论米非司酮终止早孕异常子宫出血的主要原因是不全流产,底蜕膜组织排出缓慢和局部内分泌因素影响子宫内膜的修复。底蜕膜部位网状纤维溶解不完全,可能是蜕膜组织排出缓慢和不全流产的原因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15 / 17+64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4 条
  • [1] 米非司酮抗早孕后出血量与宫腔组织学观察
    邱晓燕
    酆豫增
    李大金
    李超荆
    [J]. 生殖与避孕, 1997, (02) : 82 - 85
  • [2] 人早孕期蜕膜和绒毛外滋养层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诸定寿
    史小林
    刘英琴
    路欣
    王兴翠
    [J]. 生殖与避孕, 1991, (01) : 12 - 15+40
  • [3] 人子宫内膜颗粒细胞染色的方法和经验
    戴茂征
    杨耀英
    [J]. 生殖与避孕, 1989, (01) : 67 - 67
  • [4] 病理组织染色的理论方法和应用[M].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刘介眉等 编著,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