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川旱坡地植物篱农作系统能流特征(英文)

被引:3
作者
陈一兵
林超文
黄晶晶
涂仕华
机构
[1]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关键词
旱坡地; “作物-植物篱”系统; 能结构; 能效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81 [农业生态学]; S687.2 [篱垣植物];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关于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特征的研究很多,但关于植物篱农作系统能流特征的研究很少。在四川盆地雨养丘陵农区,2/3的耕地土壤侵蚀严重,为了控制土壤侵蚀和提高耕地生产力,该区域大量栽种了植物篱。该研究通过了解作物与植物篱之间的能流交付作用,通过系统能量投入水平提高与结构优化,建立环境友好的农作系统,最终实现坡地农业的可持续。通过两年田间小区试验,详细记录所有劳力投入、化肥投入、农药投入、农事管理活动以及落叶的数量并折算为标准能量单位。作物收获后所有生物产量的能量根据其各部分的转换值折算为标准能量。系统能流特征及效率通过统计分析完成。通过研究主要获得了以下3个结论:1)"作物-植物篱"系统产出能和输入能的数量和结构变化主要受植物篱子系统类型的影响。与大面积旱坡地传统农作物生产系统比较,植物篱农作系统能有效提高系统光能利用率、人工输入能效率,耕地单位面积总产出能也会增加,坡度越大,相对增幅亦越大;由于能极显著减少无机能施入量,这有利于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2)"作物-果树类植物篱"系统输入能总量和有机能输入量大幅度增加,因此有利于优化输入能结构,促进坡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集约高效农业发展。3)"作物-草本植物篱"系统人工辅助能的输入量大幅度下降,由于它所需投入能少,有机能耗和无机能耗均低,人工输入能效率很高而生物产量也较高,并且它们提高了与其间作的其它作物的能量产投比,因此提升了整个系统能量产投比率;由于保水固土的生态功能显著,使它能在四川广大山地、丘陵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960 / 96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Streamflow and Soil Moisture of Agroforestry and Grass Watersheds in Hilly Area[J]. LIU Gang-Cai, TIAN Guang-Long, SHU Dong-Cai, LIN San-Yi and LIU Shu-Zhen 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P. O. Box 417, Chengdu 610041 (China). E-mail: liugc@imde.ac.cn Institute of Ecology, University of Georgia, Ecology Annex, Athens G A 30602 (USA)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15 (China).Pedosphere. 2004(02)
[2]   有机肥的保水培肥效果及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J].
唐小明 .
水土保持研究, 2003, (01) :130-132
[3]   长期施用化肥对粮食生产和土壤质量性状的影响 [J].
郭胜利 ;
周印东 ;
张文菊 ;
荣丽媛 ;
刘振赏 ;
高长青 .
水土保持研究, 2003, (01) :16-22
[4]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氮素的损失途径分析 [J].
巨晓棠 ;
刘学军 ;
邹国元 ;
王朝辉 ;
张福锁 .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12) :1493-1499
[5]   四川旱耕地生产、生态问题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 [J].
邓良基 ;
凌静 ;
张世熔 ;
胡玉福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2, (02) :8-11
[6]   经济植物篱种植模式及其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J].
陈一兵 ;
林超文 ;
朱钟麟 ;
何国亚 .
水土保持学报, 2002, (02) :80-83
[7]   陇东黄土旱塬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特征研究 [J].
张希彪 .
中国农学通报, 2002, (01) :82-84+92
[8]   浙江省德清县农田生态系统能量投入的优化 [J].
叶旭君 ;
王兆骞 .
生态学报, 2001, (12) :2081-2088
[9]   甘肃河西地区农田生态系统能量投入产出及效率分析 [J].
魏小红 ;
蔺海明 ;
胡恒觉 .
草业学报, 2001, (03) :79-84
[10]   植物篱逐步梯化技术试验研究 [J].
尹迪信 ;
唐华彬 ;
朱青 ;
李裕荣 ;
李登美 ;
梁大超 .
水土保持学报, 2001, (02) :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