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和“无意”——汉语“镜像”表达中的意合范畴

被引:33
作者
张黎
机构
[1] 日本大阪产业大学
关键词
有意; 无意; 镜像; 意合; 语言类型;
D O I
10.13724/j.cnki.ctiw.2003.01.002
中图分类号
H146 [近代、现代语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初步描写了汉语"镜像"表达的各种类型,分析了各种类型的"有意"和"无意"的分布状况,指出:汉语的镜像表达以核心动词为界,动词前的成分是有意的,动词后的成分是无意的。同时本文认为,汉语的这种现象是汉语意合机制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语言类型学的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30 / 39+2 +2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多+V”和“V+多” [J].
黄晓红 .
语言教学与研究 , 2001, (03) :23-27
[3]   “有界”与“无界” [J].
沈家煊 .
中国语文, 1995, (05) :367-380
[4]   “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 [J].
陆俭明 .
汉语学习, 1990, (01) :1-6
[5]   状语与补语的比较 [J].
刘月华 .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2, (01) :22-37
[6]  
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J]. 郭锐.中国语文. 1993 (06)
[7]  
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J]. 陈平.中国语文. 1988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