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过冷层状云催化云迹微物理特征的卫星遥感分析

被引:28
作者
戴进 [1 ]
余兴 [1 ]
Daniel Rosenfeld [2 ]
徐小红 [1 ]
机构
[1] 陕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2] 希伯莱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过冷层状云; 云迹; 微物理特征; 卫星反演; 催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5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卫星反演技术,通过卫星观测到的一次人工增雨催化作业后形成的云迹线个例,分析了云迹线与其周围云的光谱特征、亮温、亮温差、云顶粒子有效半径等云微物理特征,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差异,揭示了这次过冷层状云催化的微物理效应。云迹实际上是持续时间超过80 min、宽和深分别约为14 km和1.5 km的云谷。云迹周围的云顶粒子有效半径为10—15μm,而云沟内的粒子在15—24μm变化。周围云体由过冷滴组成,中间可能夹杂了一些低浓度的冰粒子,云沟内云的主要成分是冰。和周围未被催化的云相比,0.6μm通道的光谱反射率,在云沟处有明显的增加,而3.7μm通道反射率在云沟内是降低的,尽管其绝对变化幅度不大,但其相对变化幅度较大。随着播云时间的增加,云沟深度、宽度逐渐增加,云沟内和周围云体的温差逐渐增加,对通道4和5而言,在最早催化部位,最大分别达到4.2℃和3.9℃,4和5通道之间云沟内的亮温差也是随冰晶化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最大为1.4℃,而云沟周围云为0.2—0.4℃。云沟的形成、云沟内云顶温度的增加和4,5通道之间亮温差的增加,都足以说明被播云体变薄,其原因是由于云顶降水使得云内的水流失,云顶下降。云顶冰晶化、冰粒子增长成降水造成云顶下沉,是云沟形成的主要原因。对于本次播云作业,晶化作用在播云22 min后逐渐显现。在播云后38—63 min,有新的水云在云沟的中间部位生成,可能是由于冻结潜热释放引起的上升运动所致。而新生水云在形成较早的云迹中没有出现,这些较早形成的云迹在80多分钟的整个观测期间持续扩散。最终,在周围云从外向云沟内的扩散过程中,云沟开始消散。
引用
收藏
页码:622 / 63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NOAA卫星云图反映播云物理效应 [J].
余兴 ;
戴进 ;
雷恒池 ;
徐小红 ;
樊鹏 ;
陈争旗 ;
段昌辉 ;
王勇 .
科学通报, 2005, (01) :77-83
[2]   西北地区东部冰雹云的卫星光谱特征和遥感监测模型 [J].
张杰 ;
张强 ;
康凤琴 ;
何金梅 ;
不详 .
高原气象 , 2004, (06) :743-748
[3]   一次冰雹云演变过程的卫星遥感监测与分析 [J].
张杰 ;
李文莉 ;
康凤琴 ;
渠永兴 ;
孙旭映 .
高原气象, 2004, (06) :758-763
[4]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Transport and Diffusion of Seeding Agents within Stratus.[J].余兴;戴进;蒋维楣;樊鹏.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0, 04
[5]   利用NOAA卫星的AVHRR资料试分析云和雾顶部粒子的尺度特征 [J].
刘健 ;
许健民 ;
方宗义 ;
不详 .
应用气象学报 , 1999, (01) :29-34
[6]   层状云中非垂直多条撒播线源催化剂扩散的数值模拟 [J].
余兴 ;
樊鹏 ;
王晓玲 ;
戴进 ;
李兆元 .
气象学报, 1998, (06) :69-84
[7]   利用NOAA卫星AVHRR资料分析云的性质 [J].
刘健 ;
许健民 ;
方宗义 .
应用气象学报, 1998, (04) :70-76
[8]  
暴雨系统的卫星遥感理论和方法.[M].张文建;许健民;方宗义等著;.气象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