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气盆地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特征

被引:60
作者
刘震 [1 ]
赵政璋 [2 ]
赵阳 [1 ]
赵贤正 [2 ]
肖伟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分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公司
关键词
含油气盆地; 岩性油气藏; 形成条件; 分布特征; 保存条件; 勘探潜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及分布特征,与构造油气藏相比,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及分布更具有优势,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①岩性圈闭形成较早,形成期次比较多,有利于更多地捕集油气;②油气仅靠初次运移和短距离的二次运移就可以成藏,不一定需要长距离二次运移;③岩性油气藏烃类充注相对较早;④岩性油气藏保存条件更为优越;⑤岩性油气藏可以分布在低势区,也可以分布在高势区;⑥岩性油气藏可以富集在低水位体系域,也可以富集在高水位体系域。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岩性油气藏具有更优越的形成条件和更大的勘探潜力,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点。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关于“隐蔽油气藏”概念的若干思考 [J].
牛嘉玉 ;
李秋芬 ;
鲁卫华 ;
吴贤顺 .
石油学报, 2005, (02) :122-126
[2]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南区通王断裂带下第三系成藏动力及输导体系特征 [J].
赵阳 ;
刘震 ;
宋书君 .
石油实验地质, 2004, (06) :557-561
[3]   川东北三叠系飞仙关组深层鲕滩气藏勘探目标 [J].
王一刚 ;
文应初 ;
洪海涛 ;
徐丹舟 ;
张静 ;
师晓蓉 .
天然气工业, 2004, (12) :5-9+181
[4]   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为例 [J].
李丕龙 ;
张善文 ;
宋国奇 ;
肖焕钦 ;
王永诗 .
石油实验地质, 2004, (01) :3-10
[5]   坳陷型湖盆层序地层特征与隐蔽油气藏勘探——以松辽盆地为例 [J].
袁选俊 ;
薛良清 ;
池英柳 ;
陈章明 ;
渠永宏 .
石油学报, 2003, (03) :11-15
[6]   东濮凹陷岩性油气藏勘探方法初探 [J].
张洪安 ;
彭君 ;
慕小水 .
地球学报, 2003, (02) :171-174
[7]   东营凹陷通王断裂带古流体势演化及其对油气藏分布的控制 [J].
宋书君 ;
刘震 ;
赵阳 ;
吕优良 ;
牛富玲 .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3, (02) :31-34
[8]   隐蔽油气藏的勘探 [J].
费宝生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2, (06) :29-32+3
[9]   岩性油气藏成因机理研究现状及展望 [J].
李丕龙 ;
陈冬霞 ;
庞雄奇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2, (05) :1-3+5
[10]   源岩内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模拟实验及机理分析 [J].
张云峰 .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1, (02) :103-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