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匪窝”到“新中国缩影”:北碚历史乡建启示录

被引:5
作者
潘家恩 [1 ]
马黎 [2 ]
温铁军 [3 ]
机构
[1]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2] 重庆大学法学院
[3] 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
关键词
北碚; 乡村建设; 和平红利;
D O I
10.13240/j.cnki.caujsse.2020.03.005
中图分类号
F329 [中国农业经济史];
学科分类号
060207 ;
摘要
卢作孚等人在重庆北碚先后主持了22年的乡村建设实践,这个仅三千余户、一万五千余人的山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陶行知誉为"建设新中国的缩影"。本是"落后地区"的北碚通过社会整合、冲突转化、各种资源价值实现等方式既发挥了"后发优势",又获得包括"和平红利"在内的多重红利,还成功构建起低成本且符合城乡社会转型需要的治理结构,使得各种资源回流乡村,同时也发展出以民生为导向,强调社会参与的创新性社会企业与城乡融合的新局面。这些独特的历史经验可为当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益启示。
引用
收藏
页码:47 / 5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主席致词. 卢子英. 工作周刊 . 1933
[2]  
民教办事处工作报告. 周兰若. 工作周刊 . 1933
[3]  
卢作孚年谱资料长编[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张守广, 2014
[4]  
高孟先文选[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高代华, 2016
[5]  
民国时期嘉陵江三峡地区演讲集[M]. 人民日报出版社 , 项锦熙, 2017
[6]   八十年前的北碚少年义勇队 [J].
卢国模 .
红岩春秋, 2010, (02) :64-66
[7]   卢作孚乡村建设思想的历史定位——从乡村建设最早提出者问题谈起 [J].
熊亚平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04) :88-94
[8]   社会企业与社会治理的本土化——以卢作孚的民生公司和北碚建设为例 [J].
杜洁 ;
张兰英 ;
温铁军 .
探索, 2017, (03) :138-143
[9]  
江巴璧合特组峡防团务事业进程一览. . 1934
[10]  
陶行知全集. 陶行知. 四川教育出版社 .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