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的理论维度

被引:31
作者
王雅林
机构
[1]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全球化; 社会转型; 社会双重转型; 社会形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1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学科分类号
0305 ; 030503 ;
摘要
中国的现代化社会转型 ,在社会发展的客体性、主体性和制度建构三个向度上体现为时空压缩 ,具体地说 ,中国现代化的社会转型应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方式和制度建构的前提下 ,在社会主客体的生成关系上实现两个“社会双重转型” ,协同共进地处理好生产力形态、人的生存形态和基本制度形态三个方面“转型”的关系 ,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
引用
收藏
页码:87 / 9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面向新千年的马克思哲学 [J].
孙正聿 .
中国社会科学, 2001, (05) :20-27+204
[2]   “社会转型”理论的再构与创新发展 [J].
王雅林 .
江苏社会科学 , 2000, (02) :168-173
[3]   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 [J].
李培林 .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1993, (03) :125-134
[4]  
以信息化推动南海市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N].邓耀华;.光明日报.2002,
[5]  
社会学思考.[M].(法)艾德加·莫兰(EdgarMorin)著;阎素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  
网络社会的崛起.[M].()曼纽尔·卡斯特(ManuelCastells)著;夏铸九;王志弘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7]  
你生命中的休闲.[M].(美)杰弗瑞·戈比(GeoffreyGodbey)著;康筝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8]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M].郑杭生等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9]  
转型中的中国社会.[M].陆学艺;景天魁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