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基层治理的演进及内在逻辑

被引:25
作者
何植民
陈齐铭
机构
[1] 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乡村基层治理; 国家治理能力; 历史演进; 内在逻辑;
D O I
10.16637/j.cnki.23-1360/d.2017.03.004
中图分类号
D422.6 [农民工作];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从建国后乡村基层治理的纵向发展来看,我国大体历经了改革开放前的"政社合一"、改革开放后的"乡政村治"和新时期的"多元善治"三个阶段,尽管这三个阶段的治理环境及治理的主体内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不论是过去突出国家行政力量的治理理念,还是如今强调自治属性的治理模式,实质上都是国家在特定的治理环境下实现其在乡村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体现。而在当今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以原有模式为基础并立足于本土因地制宜的创新探索和以国外成熟的治理经验作为参照并充分与我国国情相互结合的创新探索,为新时期乡村基层治理的改革与创新指引和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内容。
引用
收藏
页码:25 / 3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多元与协同: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主体关系的路径选择 [J].
殷民娥 .
江淮论坛, 2016, (06) :46-50
[3]   中国乡村治理中“国家—社会”的研究路径——新时期国家介入乡村治理的必要性分析 [J].
刘涛 ;
王震 .
中国农村观察, 2007, (05) :57-64+72+81
[4]   乡镇自治:根据和路径 [J].
于建嵘 .
战略与管理, 2002, (06) :117-120
[6]   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 [J].
徐勇 .
江苏社会科学 , 2002, (02) :27-30
[7]  
思想解放与政治进步[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俞可平, 2007
[8]  
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徐勇著, 2003
[9]  
乡村治理:国家介入与体质选择[M]. 中国社会出版社 , 彭勃著, 2002
[10]  
岳村政治[M]. 商务印书馆 , 于建嵘著,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