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浮游植物的演替及富营养化治理措施的生态效应

被引:95
作者
吴洁
虞左明
机构
[1] 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2] 杭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浮游植物群落; 富营养化治理; 生态效应; 西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73 [环境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1999年1月2000年12月对杭州西湖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为期2年的逐月调查.结合以前的研究资料,着重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先后采取的截污、疏浚、引水冲污等一系列治理富营养化措施所产生的长期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大部分湖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治理前基本相同,仍以蓝藻占绝对优势.1980~2000年,浮游植物密度增加了55.4%.蓝藻种类趋于小型化,20年来西湖的富营养化仍在发展.西湖子湖之一小南湖区经一系列工程治理后,出现了大面积的沉水植物,水体透明度大大提高,藻量明显下降,水体富营养特征逐渐从浮游植物响应型向大型高等水生植物响应型转化.因此,建立和恢复以沉水植物为主的生态系统,是治理西湖富营养化的有效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61 / 6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利用人工围隔研究沉水植被恢复的生态效应 [J].
宋碧玉 ;
王建 ;
曹明 ;
戴莽 .
生态学杂志, 1999, (05) :21-24
[2]   若干人工调控措施对富营养化湖泊藻类种群的影响 [J].
王国祥 ;
濮培民 .
环境科学, 1999, (02) :72-75
[3]   梅梁湖和五里湖水-沉积物界面的物质交换 [J].
范成新 ;
秦伯强 ;
孙越 .
湖泊科学, 1998, (01) :73-78
[4]   杭州西湖引流冲污前后浮游藻类变化及防治富营养化效果评价 [J].
陆开宏 ;
姚礼一 ;
周少勤 ;
李梅姿 .
应用生态学报, 1992, (03) :266-272
[5]   根生沉水植物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对滇池水体的净化作用 [J].
吴玉树 ;
余国莹 .
环境科学学报, 1991, (04) :411-416
[6]   杭州西湖初步治理后的浮游植物现状 [J].
朱根海 ;
宁修仁 .
水生生物学报, 1991, (02) :136-144
[7]   城市富营养化水域的生物治理和凤眼莲抑制藻类生长的机理 [J].
孙文浩 ;
俞子文 ;
余叔文 .
环境科学学报, 1989, (02) :188-195
[8]   杭州西湖浮游藻类的初步研究 [J].
何绍箕 ;
刘经雨 ;
毛发新 .
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0, (01) :104-116
[9]  
微型生物监测新技术.[M].沈韫芬等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10]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指南.[M].《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指南》编委会 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