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4
作者
吴铿
何松坚
叶少强
黄志文
柯伟良
机构
[1]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
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泵衰竭;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脑利钠肽;
D O I
10.14163/j.cnki.11-5547/r.2011.35.093
中图分类号
R541.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01 ;
摘要
目的通过评估临床疗效、心脏彩超、冠脉造影和脑利钠肽(BNP)的变化,进一步研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泵功能衰竭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象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我院ACS合并泵功能衰竭患者121例,男76例,女45例,年龄40~78岁,平均(67±11)岁,其中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STEMI)77例、ST不抬高心肌梗死(NSTEMI)3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4例,KillipⅡ级40例、KillipⅢ级45例、KillipⅣ级36例,符合IABP治疗适应证、排除禁忌证。方法随机分成IABP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基本药物治疗根据病情使用抗血小板、抗凝、抗心绞痛、抗心律失常、抗心衰(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洋地黄、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所有患者均同意行冠脉造影和冠脉介入治疗(PCI),IABP组使用IABP治疗,对照组则无。评估:①临床疗效(心绞痛疗效和泵衰竭疗效)、平均住院日和30d病死率。②冠脉造影检查评估冠脉再通。③心脏彩超测定射血分数(EF值)。④血清脑利钠肽(BNP)变化。⑤IABP并发症。结果 IABP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基本资料、心绞痛、泵衰竭和基本治疗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①心绞痛疗效有效率和泵衰竭疗效有效率分别为94.7%vs81.6%(P<0.05)和85.8%vs61.2%(P<0.01)、住院日8.6dvs11.7d(P<0.01)、30d病死率1.6%(1/61)vs6.7%(4/60)(P<0.001)。②STEMI冠脉造影检查评估冠脉再通率90%(36/40)vs70.3%(26/37)(P<0.01)。③治疗前后EF值分别为35%→58%vs34%→43%,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前者比后者有明显提高(P<0.05)。④BNP治疗前后分别为4893±966→316±91vs4687±912→511±120(ng/L),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前者比后者有显著降低(P<0.01);⑤IABP并发症:明显出血3.2%(2/61)、血肿3.2%(2/61)、肢体血运障碍1.6%(1/61)、相关发热1.6%(1/61)、血小板减少4.8%(3/61),比对照组较多,但经对症处理好转、无严重和不可逆并发症。结论 IABP对ACS合并泵衰竭能够改善血流动力学、增加冠脉血供和增加冠脉再通,明显改善心绞痛和泵功能,临床疗效显著,无严重并发症,安全性较高。
引用
收藏
页码:6 / 9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的护理要点 [J].
徐晓春 .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6, (02) :199-200
[2]   主动脉球囊反搏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其护理 [J].
林琼瑜 ;
杨满青 ;
谢建华 ;
姚秀丽 .
护理学杂志, 2006, (02) :23-24
[3]   B型利钠肽预测心力衰竭患者死亡和心血管事件的效用:系统性综述 [J].
Jenny A Doust ;
Eva Pietrzak ;
Annette Dobson ;
Paul Glasziou ;
付晓霞 .
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2005, (04) :257-258
[4]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mRNA水平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中的作用 [J].
胡迎富 ;
邓长金 ;
贺爱珍 ;
张玄 ;
陈亚锋 ;
代治国 .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5, (05) :309-310
[5]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J].
梁永新 ;
徐平 ;
邢泉生 .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2004, (03) :141-145
[6]   脑钠素在慢性心力衰竭诊断、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J].
陈协兴 ;
洪华山 ;
王一波 ;
江琼 ;
陈良龙 .
中国循环杂志, 2003, (06) :32-34
[7]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疗效 [J].
陆东风 ;
熊龙根 ;
刘世明 ;
李国强 ;
原萧 ;
梁慧心 ;
温利芳 .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3, (05) :43-45
[8]   脑钠素在心功能不全诊断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J].
彭夫松 ;
李瑞杰 .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2003, (05) :291-293
[9]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 over 10 year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459 patients[J] . Sheng-Nan Chang,Juey-Jen Hwang,Yih-Sharng Chen,Jou-Wei Lin,Fu-Tien Chiang.Resuscitation . 2008 (3)
[10]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levels: A potential novel “white count” for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 . Alan Maisel.Journal of Cardiac Failure . 200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