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Cl胁迫下野生和栽培大豆幼苗体内离子的再转运

被引:37
作者
於丙军
罗庆云
刘友良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生物学系,农业部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生物学系,农业部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生物学系,农业部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南京,南京
关键词
盐胁迫; 野生大豆; 栽培大豆; NaCl处理; 22Na; 离子再转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5.1 [大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NaCl根际处理和叶面饲喂2 2 Na方法 ,研究了野生大豆 (Glycinesoja)———耐盐的BB5 2、盐敏感的N2 32 32和栽培大豆 (Glycinemax)———较耐盐的Lee6 8幼苗在盐胁迫及解除过程中对Na+ 、Cl-的吸收和再转运。结果表明 ,在NaCl根际处理 12h过程中 ,BB5 2和Lee6 8幼苗根对Na+ 、Cl-吸收和向茎、叶的运输逐渐增加 ,10h时趋于稳定 ,Na+ 、Cl-含量高低顺序是根 >茎 >叶。但N2 32 32的Na+ 、Cl-含量则是茎 >根 >叶。在用NaCl对根处理 10h后再解除NaCl处理的 0~ 36h内 ,BB5 2吸收的Na+ 、Cl-较多地留于根部或转运至根茎过渡区 ,叶中较少。N2 32 32吸收的Na+较多地转运至茎部 ,而Cl-含量在幼苗各部分无差异。叶片饲喂2 2 Na 10h后 ,BB5 2吸收2 2 Na较N2 32 32多 ,并较多地向根部运输。从离子再转运角度讨论了BB5 2的耐盐性。
引用
收藏
页码:39 / 4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3 条
  • [1] 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耐盐性及离子效应的比较
    於丙军
    罗庆云
    曹爱忠
    刘友良
    [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1, (01) : 25 - 29
  • [2] 大豆耐盐性研究进展
    邵桂花
    常汝镇
    陈一舞
    [J]. 大豆科学, 1993, (03) : 244 - 248
  • [3] 植物耐盐性研究进展
    刘友良
    毛才良
    汪良驹
    [J].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87, (04) : 1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