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建构性诠释”视角

被引:1
作者
徐晨
机构
[1]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关键词
建构性诠释; 分离命题; 概念和概念延伸; 法律语言的灵活性; 恶法亦(非)法;
D O I
10.13806/j.cnki.issn1008-7095.2015.03.008
中图分类号
D90-052 [法律社会学];
学科分类号
030101 ;
摘要
德沃金所提出的"建构性诠释"路数将怎样理解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针对法律实证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所坚持的"分离命题",德沃金认为此种"语义学之刺"以不必要的方式限制了法律语言的灵活性,而正确看待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则应当是他所谓的"诠释性态度"。由此种态度衍生出的特定"法律概念"及其"概念延伸"与"道德"正因为其内容取决于彼此所以才成其为"不同"。而此种关联与差异又将提供一种新的模式,以便于更好地理解法理学关于"恶法亦(非)法"的经典难题以及处于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特定法律实践。
引用
收藏
页码:67 / 7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POSITIVISM AND THE SEPARATION OF LAW AND MORALS [J].
HART, HLA .
HARVARD LAW REVIEW, 1958, 71 (04) :593-629
[2]  
原则问题[M]. 江苏人民出版社 , (美)罗纳德·德沃金(RonaldDworkin)著, 2005
[3]  
法律的道德性[M]. 商务印书馆 , (美)富勒(LonL.Fuller)著, 2005
[4]  
逻辑哲学论[M]. 商务印书馆 , (奥) 维特根斯坦 (Wittgenstein, 1996
[5]  
法理学范围之限定[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英) 奥斯汀, 2003
[6]  
哲学研究[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著, 2005
[7]  
法哲学[M]. 法律出版社 , (德)G.拉德布鲁赫(GustavRadbruch)著, 2005
[8]  
逻辑哲学论[M]. 商务印书馆 , (奥) 维特根斯坦 (Wittgenstein, 1996
[9]  
The Concept of Law. H.L.A.Hart. Journal of Women s Health . 1961
[10]  
‘Positivism and the Separation of Law and Morals‘. H.L.A.Hart. Harvard Law Review . 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