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动脉造影自然形态观察与临床意义

被引:11
作者
杨彤翰
马宏敏
王敖川
孙清荣
机构
[1] 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关键词
脾脏; 动脉造影; 人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复习了100例腹腔动脉造影片,重点对脾动脉的形态、走向及分支进行观测。根据形态特点,将脾动脉干分为6型,其中波浪型及回旋型行脾动脉超选插管或栓塞一般不易成功。还发现“脾叶动脉夹角”的角度越小,脾叶动脉分叉部距脾门的距离越大,脾部分切除比较容易。相反,夹角的角度越大,脾叶动脉分叉部距脾门的距离越小,脾部分切除时易损伤脾叶、段动脉,手术难度大。因此,测量“脾叶动脉夹角”的角度,对术前判断脾部分切除的难易程度有一定帮助。
引用
收藏
页码:214 / 217+224 +22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Anatomy and techniques in segmental splenectomy. Dixon JA,et al. Surgery Gynecology Obstetrics . 1980
[2]  
Vascular segments in the human spleen. Gupta CD,et al. Journal of Anatomy . 1976
[3]   脾动脉在脾内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J].
陈维佩 ;
杨名时 ;
郭光金 ;
阎景库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1981, (02) :32-34+105
[4]   人脾动脉在脾内的节段性分布 [J].
张振弘 ;
廖亚平 ;
邝国璧 ;
杨永宓 .
解剖学报, 1984, (01) :9-14
[5]   脾血管解剖的临床意义 [J].
刘树德 ;
陈世民 ;
杨学忠 ;
李玉池 ;
张延明 ;
郭澄水 .
山东医药, 1984, (07) :9-11
[6]  
Catheter replacement of the needle in percutaneous arteriography: A new technique. Scldinger SI. Acta Radiologica . 1953
[7]  
Observation on the mode of termination and parenchymal distribution of the splenic artery with evidence of splenic lobation and segmentation. Mikhail Y,et al. Journal of Anatomy .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