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未来·人类的未来

被引:4
作者
张志伟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关键词
哲学; 未来; 必然性; 可能性; 虚无主义;
D O I
10.19862/j.cnki.xsyk.2012.04.004
中图分类号
B152 [二十一世纪哲学];
学科分类号
010103 ;
摘要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与人类的未来密切相关。西方哲学的"科学情结"表现为一种过去决定现在、现在决定未来的必然性的思维方式。按照这种"向后看"的思维方式,人类实际上只有过去而没有未来。因此,有必要从这种"向后看"的思维方式转向"向前看"的思维方式,强调人指向未来的存在论维度,以对未来的领会来指引和改变现实,亦即从必然性的思维方式或决定论的思维方式转向可能性的思维方式或自由的思维方式。人们已变得不能忍受一个充满了可能性的世界,因为可能性也意味着不确定性,意味着危险,意味着虚无主义,以至于人们宁愿"逃避自由",接受必然性的、决定论的世界观。然而现实却是,人类已经被逼入到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所以哲学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从必然性的思维方式转向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同时又可以避免虚无主义的威胁。而这已成为当今这个时代所面临的难题。
引用
收藏
页码:33 / 3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解释理解与宗教对话.[M].王志成; 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2]  
西方哲学史.[M].张志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赵敦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  
西西弗的神话.[M].(法)加缪(Camus;A.)著;杜小真译;.三联书店.1987,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人民出版社.1972,
[6]  
法哲学原理.[M].(德)黑格尔;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