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Zn在黑藻叶片中的富集及其毒理学分析

被引:21
作者
徐勤松
施国新
许丙军
吴国荣
胡金朝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关键词
黑藻; Cu; Zn; 富集; 毒理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73 [环境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以分布广泛的沉水植物———黑藻为研究对象,在人工模拟的含不同浓度的Cu、Zn污水中培养7d,研究了Cu、Zn在黑藻体内的富集及部分毒理学影响。研究表明:黑藻对Cu和Zn都有较强的富集作用,黑藻叶片中的Cu、Zn含量都随介质中金属浓度的增大而呈增长趋势,统计分析都达到极显著正相关(RCu=0.9875,P<0.01;RZn=0.9990,P<0.01)。但黑藻对Cu、Zn吸收和积累能力(以富集系数表示)不同:对Cu的富集系数为571—1328;对Zn的富集系数为346—830。这表明黑藻对Cu的吸收能力大于Zn,而富集系数随外界浓度的增大而下降,则说明较低处理浓度更有利于黑藻对金属元素的吸收。逐步提取法分析表明黑藻体内Cu是2%醋酸提取态最多,而Zn是以1mol/L的NaCl溶液提取态占优势。各结合形态的含量多少依次为:Cu:FHAc>FHCl>FNaCl>FWater>FEthanol>FResidue;Zn:FNaCl>FHAc>FHCl>FEthanol>FResidue>FWater。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Cu、Zn污染后黑藻叶片自发荧光范围变窄,峰值变小,平均强度减小。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黑藻叶细胞形态和结构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细胞壁扭曲,细胞变形;细胞核核仁解体,染色质凝集,核膜断裂;叶绿体类囊体膨胀,被膜破裂;线粒体嵴数目减少,线粒体呈空泡状。结果表明,Cu、Zn在黑藻叶中富集得越多,造成的毒害越重,剂量效应非常明显。
引用
收藏
页码:1 / 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镉、铜和锌胁迫下黑藻活性氧的产生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研究 [J].
徐勤松 ;
施国新 ;
王学 ;
吴国荣 .
水生生物学报, 2006, (01) :107-112
[2]   Cd处理对菹草叶片保护酶活性和细胞超微结构的毒害影响 [J].
徐勤松 ;
施国新 ;
杜开和 ;
张小兰 ;
曾晓敏 .
水生生物学报, 2003, (06) :584-589
[3]   Hg2+、Cd2+和Cu2+对菹草光合系统及保护酶系统的毒害作用 [J].
谷巍 ;
施国新 ;
张超英 ;
王文 ;
徐勤松 ;
徐楠 ;
曾晓敏 ;
张小兰 ;
周红卫 .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2002, (01) :69-74
[4]   水花生抗氧化系统在抵御Cu2+胁迫中的作用 [J].
周长芳 ;
吴国荣 ;
施国新 ;
陆长梅 ;
顾龚平 ;
宰学明 ;
魏锦城 .
植物学报, 2001, (04) :389-394
[5]   水体沉积物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及评价方法 [J].
何孟常 .
环境科学进展, 1998, (05) :10-20
[6]   重金属形态与生物毒性及生物有效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J].
刘清 ;
王子健 ;
汤鸿霄 .
环境科学, 1996, (01) :89-92
[7]   农作物体内铅、镉、铜的化学形态研究 [J].
许嘉琳 ;
鲍子平 ;
杨居荣 ;
刘虹 ;
宋文昌 .
应用生态学报, 1991, (03) :244-248
[8]  
植物生理学[M].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潘瑞炽等 编, 1995
[9]  
Influence of heavy metals on the accumulation of trimethylglycine, putrescine and spermine in food plants[J] . H. Bergmann,B. Machelett,B. Lippmann,Y. Friedrich.Amino Acids . 2001 (3)
[10]  
Copper toxicity inCeratophyllum demersumL (Coontail),a free floating macrophyte:Response of antioxidant en-zymes and antioxidants .2 Rama D S,Prasad M N V. Plant Science .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