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区域差异及其因素分析

被引:21
作者
沈镭 [1 ]
刘立涛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区域能源可持续发展;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06 [能源管理];
学科分类号
020201 ;
摘要
该文在明晰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基础上,从能源足量、可持续、合理供给;能源与水、土地、森林等资源配套能力;国家可持续能源政策与地区规划的融合,减缓环境资源的损耗;环境可持续性四个目标出发,构建了区域能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从定量的角度刻画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差异,解析影响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可持续能源政策与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制约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能源与森林、土地资源的配套能力是重要基础;能源供应能力是核心所在;从中国东、中、西部来看,西部地区是中国能源可持续性最强的地区,中部次之,东部能源可持续性最弱;从中国八大区域来看,能源可持续性沿海地区最弱,东北和长江中游地区次之,大西北、西南和黄河中游地区最强。本文作者最后认为多元化发展,提升能源供应能力;建立健全环境税收制度,增强环境可持续性;因地制宜,是促进中国区域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 [J].
江泽民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8, (03) :345-359
[2]   中国能源保障水平分区初探 [J].
郭义强 ;
葛全胜 ;
郑景云 .
资源科学, 2008, (03) :336-341
[3]   构建中国的能源-经济-环境系统评价模型 [J].
张阿玲 ;
李继峰 .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9) :1537-1540
[4]   能源环境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其主要进展 [J].
刘刚 ;
沈镭 .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06) :33-41
[5]   中外环境税法比较研究 [J].
吕凌燕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5) :92-96
[6]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因素分析与聚类研究——兼论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因素分析替代方法 [J].
周立 ;
吴玉鸣 .
中国软科学, 2006, (08) :96-103
[7]   2020年中国电力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J].
叶雷 .
中国电力, 2003, (10) :5-11
[8]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J].
汪克夷 ;
刘玉峰 ;
不详 .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02) :52-57
[9]   城市能源规划中的能源数据处理 [J].
樊京春 ;
梁亚娟 ;
许德平 ;
王永刚 .
能源工程, 2003, (01) :15-18
[10]   国家能源、矿产资源安全的功能区划与西部地区定位 [J].
谷树忠 ;
耿海青 ;
姚予龙 .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05) :41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