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荒漠化的“三圈”生态-生产范式机理及其功能

被引:10
作者
慈龙骏 [1 ]
杨晓晖 [1 ]
张新时 [2 ]
机构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关键词
沙尘暴; 人类影响; 生态设计; 干旱、半干旱和干燥的亚湿润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71 [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防治荒漠化的“三圈”生态-生产范式,是干旱生态系统优化与重建的新结构。根据在鄂尔多斯和新疆等地的研究和实践,从干旱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来讨论荒漠化防治的“三圈”范式。地理圈层结构(地理地带性)是“三圈”范式的自然地理背景。从宏观尺度和功能方面划分,“三圈”范式在空间尺度上有大“三圈”和小“三圈”之分,大“三圈”控制洲际范围的荒漠化扩展及沙尘暴蔓延,小“三圈”则以控制区域性风沙活动、沙尘暴和就地起沙的危害。防治荒漠化工程是复杂的多元组合和多功能的系统,我国西北地区受荒漠化影响严重,宏观的大“三圈”与多区域的小“三圈”有机结合,形成圈圈相护、层层设防的严密防护与生产系统,有效地控制大范围风沙危害、改善地方气候与小气候,并对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三圈”范式的概念与结构既是以自然地理地带性为基础,又是人类对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格局的规律认识,更是科学的人类恢复、重建干旱区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范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450 / 146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荒漠化的潜在影响 [J].
慈龙骏 ;
杨晓晖 ;
陈仲新 .
地学前缘, 2002, (02) :287-294
[2]   草地的生态经济功能及其范式 [J].
张新时 .
科技导报, 2000, (08) :3-7+65
[3]   中国荒漠化气候类型划分与潜在发生范围的确定 [J].
慈龙骏 ;
吴波 .
中国沙漠, 1997, (02) :3-7
[4]   全球变化对我国荒漠化的影响 [J].
慈龙骏 .
自然资源学报, 1994, (04) :289-303
[5]   毛乌素沙地的生态背景及其草地建设的原则与优化模式 [J].
张新时 .
植物生态学报, 1994, (01) :1-16
[6]   植被的PE(可能蒸散)指标与植被-气候分类(二)——几种主要方法与PEP程序介绍 [J].
张新时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 1989, (03) :197-207
[7]   起砂风和流砂 [J].
耿宽宏 .
地理学报, 1959, (01) :21-39
[8]  
新疆防护林体系的建设[M]. 新疆人民出版社 , 新疆农业科学院造林治沙研究所编, 1980
[9]  
干燥区和黄土区的地理问题[M]. 科学出版社 , (苏)费道罗维奇(Б.А.Федорович)等著, 1958
[10]  
The second Hadley Centre coupled ocean-atmosphere GCM: model description, spinup and validation[J] . T. C. Johns,R. E. Carnell,J. F. Crossley,J. M. Gregory,J. F. B. Mitchell,C. A. Senior,S. F. B. Tett,R. A. Wood.Climate Dynamics . 199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