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南京段至河口近岸带底栖动物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

被引:9
作者
吴聪 [1 ]
徐靖 [2 ]
银森录 [2 ]
谈潮忠 [1 ]
陈凯 [1 ]
高晋 [1 ]
王备新 [1 ]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昆虫学系水生昆虫与溪流生态实验室
[2]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关键词
软体动物; 沙蚕; 水体理化因子; 栖息地; 生物多样性保护;
D O I
10.19675/j.cnki.1006-687x.2018.09014
中图分类号
Q958.8 [水生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长江南京段至河口近岸带底栖动物组成特征是了解长江下游干流生物分布格局和影响机制的重要参考. 2017年4月对长江干流南京段至河口6个江段43个样点的水体理化因子、栖息地和底栖动物开展了调查,共采集和鉴定底栖动物3门7纲17目35科63种.优势类群是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优势物种是水丝蚓Limnodrilus sp.,发现原分布于河口区域的圆锯齿吻沙蚕Dentinephtys glabra已成为南京段至河口的最常见多毛纲物种.镇江段物种丰富度和香农多样性均为最高,分别为31和1.71,其次为江阴段,长江北支的物种丰富度和香农多样性最低,分别为12和0.90.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水污染、适宜生境的退化或消失以及航运是长江下游干流南京至河口段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因此,长江下游干流底栖动物分布格局明显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水污染控制和生境修复等措施有利于底栖动物多样性的保护恢复.(图4表2参40附表2)
引用
收藏
页码:553 / 560
页数:8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