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西北缘林麝种群密度及保护与利用

被引:31
作者
王会志
盛和林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
关键词
林麝(Forest musk deer,Mosckus berezovskii); 种群密度(Population density); 粪堆计数法(Pellet group count);
D O I
10.16829/j.slxb.1988.04.001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1986年10月—1987年5月在四川盆地西北缘,利用粪堆计数法,对保护区和非保护区的4种不同生境及不同海拔区间林麝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到保护地区原生林、次生乔木林、次生灌木林、人工林4种生境中林麝种群密度(M±SE)分别为3.94±1.57、1.55±0.23、0.61±0.22、0.00头/平方公里,其中最佳生境林麝密度为9.88头/平方公里;非保护地区次生乔木林中林麝种群密度(M±SE)为0.15±0.09头/平方公里,非常显著地低于保护地区次生乔木林(P<0.005),此区已丧失了利用价值。按年平均增长率49.80%计算,在无任何人为猎取的情况下,要恢复到1.5—2.5头/平方公里(正常栖息密度),约需6—7年。而后,可按每年自然繁殖总量的60%或总数量的20%猎取。同时得到决定林麝水平分布的关键因子是植被类型、乔灌木密度及基底硬度;决定林麝垂直分布的主要因子是植被垂直分布和人为干扰程度。
引用
收藏
页码:241 / 24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5 条
[2]   麝和麝香——我国重要动物资源 [J].
高耀亭 .
动物学杂志, 1986, (04) :41-44
[3]   马麝的生态研究 [J].
郑生武 ;
皮南林 .
动物学报, 1979, (02) :176-186
[5]  
1968 The pellet-group count technique for big game trend,census,and distribution:a review J.Wildl .2 Neff,D.J. Man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