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关于中医证的概念及其定义的思考
被引:37
作者
:
杨维益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诊断教研室
杨维益
王天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诊断教研室
王天芳
陈家旭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诊断教研室
陈家旭
朱迎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诊断教研室
朱迎春
李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诊断教研室
李峰
梁嵘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诊断教研室
梁嵘
机构
:
[1]
北京中医药大学诊断教研室
[2]
北京中医药大学诊断教研室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号
[3]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号
[4]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号
来源
:
中医杂志
|
1996年
/ 06期
关键词
:
证候;
中医学;
D O I
:
10.13288/j.11-2166/r.1996.06.031
中图分类号
:
R22 [中医基础理论];
学科分类号
:
100501 ;
摘要
:
<正> 医学的任务是维持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以及与周围社会协调的健康状态。实际上,人们多数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感到身体不适时,并不一定有器质性病变与实验指标改变。另外,通过治疗来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也不限于非要改变病理变化。中医在临床上通过辨证论治,常可治疗查不出病变但有症状的人;也可在实验室指标不变即病理改变没有逆转的情况下,使症状改善。人们在感觉不适时出现的症状包括生理功能改变引起的症状和因器质性的病理改变而产生的症状。两者可能同时存在,或仅有前者。中医的辨证
引用
收藏
页码:370 / 373
页数:4
相关论文
未找到相关数据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