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地区阔叶红松林与兴安落叶松林的碳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比较

被引:16
作者
王宇 [1 ,2 ]
周广胜 [3 ,1 ]
贾丙瑞 [1 ]
李帅 [4 ]
王淑华 [5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4] 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5] 黑龙江省伊春市五营气象局
关键词
涡度相关; 碳循环; 北方林; 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气候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基于中国东北地区阔叶红松林与兴安落叶松林2007年和2008年2a生长季的涡度相关通量资料及气象观测资料,比较分析了两类生态系统的碳通量特征及其环境控制因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阔叶红松林与兴安落叶松林都表现为碳吸收,强度分别为199gCm-2(阔叶红松林2a生长季平均值)与49gCm-2(兴安落叶松林2008年生长季);阔叶红松林碳吸收强度在生长季的大部分时段都大于兴安落叶松林。半小时尺度上,两类生态系统的呼吸作用均与10cm土壤温度呈显著的指数相关,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10=3.44)显著大于阔叶红松林(Q10=1.90);日尺度上,阔叶红松林与兴安落叶松林碳释放/吸收的转变临界温度为10℃左右。研究期间,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的水分利用效率高于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
引用
收藏
页码:4376 / 4388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碳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唐凤德,韩士杰,张军辉.应用生态学报. 2009(06)
[2]   东北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英文) [J].
王辉民 ;
三枝信子 ;
祖元刚 ;
王文杰 ;
山本晋 ;
近藤裕昭 .
JournalofForestryResearch, 2008, (01) :1-10+85
[3]   东北阔叶红松林群落类型划分及物种多样性 [J].
曹伟 ;
李岩 ;
王树良 ;
于兴华 ;
朱彩霞 ;
刘童燕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1) :2406-2411
[4]   气候变化对中国大兴安岭森林演替动态的影响 [J].
程肖侠 ;
延晓冬 .
生态学杂志, 2007, (08) :1277-1284
[5]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二氧化碳湍流交换特征 [J].
吴家兵 ;
关德新 ;
孙晓敏 ;
施婷婷 ;
韩士杰 ;
金昌杰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05) :953-958
[6]   1961-2003年黑龙江省主要树种的生态地理分布变化 [J].
刘丹 ;
那继海 ;
杜春英 ;
张剑侠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2) :100-105
[7]   基于涡度协方差法和生理生态法对落叶松林CO2通量的初步研究 [J].
王文杰 ;
祖元刚 ;
王辉民 ;
杨逢建 ;
三枝信子 ;
小池孝良 ;
山本晋 .
植物生态学报, 2007, (01) :118-128
[8]   中国通量网(ChinaFLUX)夜间CO2涡度相关通量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J].
朱治林 ;
孙晓敏 ;
温学发 ;
周艳莲 ;
田静 ;
袁国富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 (S1) :34-44
[9]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CO2通量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及控制机制 [J].
张军辉 ;
于贵瑞 ;
韩士杰 ;
关德新 ;
孙晓敏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 (S1) :60-69
[10]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及群落冠层光合特征 [J].
吴家兵 ;
关德新 ;
孙晓敏 ;
张弥 ;
施婷婷 ;
韩士杰 ;
金昌杰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 (S1) :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