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期望寿命趋势分析

被引:22
作者
沈洁
姜庆五
机构
[1]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期望寿命; 期望寿命差异; 期望寿命年龄分解; 期望寿命死因分解;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195 [卫生调查与统计];
学科分类号
100401 ;
摘要
目的了解中国城市男女期望寿命的现状,分析期望寿命受年龄和死因影响的不同变化,探讨哪个年龄组、何种死因是导致我国近5年期望寿命变化的主要因素。方法利用2005—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中国城市居民年龄别死亡率及死因别死亡率等数据,采用绘制寿命表法、期望寿命上升下降增减差异的年龄分解和死因分解法,进行城市居民期望寿命差异的分析比较。结果 2005—2010年中国城市的期望寿命不断上升,2005年为76.57岁,2008年达到峰值,为80.03岁。2005—2010年中国城市的居民死亡主要是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及呼吸系统疾病造成的。在所有年龄组中,2005—2006年期望寿命的快速提高主要由55~85岁居民期望寿命的提高所引起;2008—2009年,期望寿命下降0.49岁,主要是因80岁以上、尤其是85岁以上老人期望寿命下降所致。从病因别分析,2005—2008年,期望寿命3年内增加3.46岁,主要是循环系统疾病对于期望寿命作用的快速增加(2.15岁,62.14%),其次为呼吸系统疾病和损伤中毒等外部原因,分别导致期望寿命上升0.75岁(21.68%)和0.64岁(18.50%)。肿瘤对期望寿命增长的作用为0.28岁(8.09%),传染病为0.06岁(1.73%)。2008—2010年,期望寿命在2年内下降了1.94岁,主要是循环系统疾病的作用(1.22岁,62.89%)。结论针对循环系统疾病的危险因素,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大力宣传戒烟、减少肥胖、提倡健康生活方式、预防糖尿病和高血压,将有助于期望寿命的进一步提高。呼吸系统疾病是影响期望寿命的第二大因素,肺炎对于期望寿命的影响始终为负作用,建议在5岁内的婴幼儿和儿童以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等发病高危人群中接种肺炎疫苗,可有效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减少肺炎发病,降低影响期望寿命的负面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5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中国1990-2005年不同时期城乡人群期望寿命差异分析 [J].
王艳红 ;
李立明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8, (03)
[2]  
Health in Afghanistan: hope and future[J] . The Lancet.The Lancet . 2011 (9808)
[3]  
Life expectancy of the 20th century Venda: A compilation of skeletal and cemetery data[J] . E.N. L’Abbé,M. Steyn,M. Loots.HOMO - Journal of Comparative Human Biology . 2008 (3)
[4]  
Increasing life expectancy in Germany: quantitative contributions from changes in age- and disease-specific mortality ?[J] . Jochen Klenk,Kilian Rapp,Gisela Büchele,Ulrich Keil,Stephan K. Weiland.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 2007 (6)
[5]  
Contributions of mortality changes by age group and selected causes of death to the increase in Japanese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from 1950 to 2000[J] . Kazuhiko Yoshinaga,Hiroshi Une.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2005 (1)
[6]  
Mortality among Guarani Indians in Southeastern and Southern Brazil .2 Andrey Moreira Cardoso,Carlos E. A. Coimbra,Carla Tatiana Garcia Barreto. CADERNOS DE SAUDE PUBLICA .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