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变化对粮食主产区影响效应分析——以黑龙江省为例

被引:8
作者
吴玲 [1 ]
刘腾谣 [2 ]
机构
[1] 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区域变化; 粮食主产区; 效应分析; 黑龙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6.11 [粮食作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受各种因素影响,现阶段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变化特征明显,主要呈现出区域结构分化明显,粮食生产逐渐向粮食主产区聚集;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形成,生产重心与中心向北转移;粮食生产的区域优势形成,粮食生产集聚在优势的粮食产区等特征。文章采取案例分析方法,以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作为研究对象,以点带面,剖析粮食生产区域变化对粮食主产区的影响。基于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的逻辑框架,选择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粮食产量、播种面积、粮食单产、农民增收结构变迁、人均收入比较、生产总值与人均生产总值、人均经营耕地程度、财政投入及生产条件改进等。研究结果表明,粮食生产区域变化对粮食主产区的影响效应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形成了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社会效益显著提升,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生产条件明显改善,规模化经营程度提高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产销区农民收入差距大,农民增收不明显,粮食主产区的经济发展方式单一、经济发展滞后等消极影响。该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着力打造粮食区域化生产;完善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改善粮食主产区生产条件;形成农业发展为主、其他产业并行的发展模式等。该文提出,粮食生产区域变迁对粮食主产区效应影响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展与提升:一是扩大准则层指标设定,精准、细化指标层指标选择,对粮食主产区效应影响进行整体分析和综合评判;二是拓展研究视角,从个案分析推广到整个区域分析,总结普适性与特殊性规律,有的放矢的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116 / 12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中国小麦生产区域优势度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J].
李明辉 ;
周玉玺 ;
周林 ;
杨洁 ;
王盈桦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 36 (05) :7-15
[2]   黑龙江省粮食补贴政策的效应分析及对策研究 [J].
贾杰杰 ;
胡胜德 .
农机化研究, 2014, 36 (11) :5-9
[3]   我国粮食供求形势分析 [J].
贾伟 ;
杨艳涛 ;
钟钰 ;
秦富 .
中国国情国力, 2014, (07) :25-27
[4]   我国农业生产中粮食质量安全问题分析 [J].
栗云端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 35 (02) :75-81
[5]   东北三省粮食生产区域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J].
刘时东 ;
陈印军 ;
方琳娜 .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 (11) :44-49
[6]   河南省粮食单产影响因素分析及变化趋势预测 [J].
陈祺琪 ;
李君 ;
梁保松 .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46 (02) :219-222+236
[7]   中国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动态及其优化策略探析 [J].
刘彦随 ;
翟荣新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9, 28 (01) :1-5+16
[9]   东北地区粮食单产的时序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J].
何秀丽 ;
张平宇 ;
刘文新 .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6, (05) :360-363
[10]   21世纪初中国主要余粮区的空间格局特征 [J].
殷培红 ;
方修琦 ;
田青 ;
马玉玲 .
地理学报, 2006, (02) :19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