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倾层状结构岩质边坡动力响应特性及破坏机制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66
作者
杨国香 [1 ]
叶海林 [2 ]
伍法权 [1 ]
祁生文 [1 ]
董金玉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
[2] 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院
关键词
边坡工程; 反倾层状结构边坡; 动力响应; 破坏机制; 振动台试验; 加速度放大系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U458 [室内岩石试验];
学科分类号
0801 ; 080104 ; 0815 ;
摘要
采用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强震作用下反倾层状结构岩质边坡动力响应特征及破坏过程。试验结果表明:(1)加速度放大系数具有随坡高而增大,且越接近坡顶放大越明显的非线性高程效应及越接近坡表放大越强烈的非线性趋表效应。(2)基本以3/4坡高为界,此高度以上,边坡水平加速度放大效应明显高于垂直加速度,而此高度以下,垂直加速度放大效应较明显。(3)地震波频率对加速度放大系数影响最大,当地震波频率越接近坡体自振频率时,加速度放大越明显,且边坡出现波动特性的坡高越低。(4)加速度峰值不改变动力加速度放大系数在坡体内的分布,但加速度峰值越高,边坡动力加速度放大系数越大。(5)反倾层状结构边坡在地震力作用下的破坏过程主要为:地震诱发→坡顶结构面张开→坡体浅表层结构面张开→浅表层结构面张开数量增加、张开范围向深处发展,且坡体中出现块体剪断现象→边坡中、上部及表层岩体结构松动,坡体内出现顺坡向弧形贯通裂缝。试验中出现的变形分带现象进一步证明了动力加速度放大系数在坡体内分布的非线性。
引用
收藏
页码:2214 / 222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动力响应特性及变形破坏机制研究 [J].
杨国香 ;
伍法权 ;
董金玉 ;
祁生文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2, 31 (04) :696-702
[2]   近远场地震动作用下地铁车站结构地基液化效应的振动台试验 [J].
左熹 ;
陈国兴 ;
王志华 ;
杜修力 ;
孙田 ;
胡庆兴 .
岩土力学, 2010, 31 (12) :3733-3740
[3]   汶川地震中道路边坡工程震害分析 [J].
周德培 ;
张建经 ;
汤涌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0, 29 (03) :565-576
[4]   地震边坡破坏机制及其破裂面的分析探讨 [J].
郑颖人 ;
叶海林 ;
黄润秋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 28 (08) :1714-1723
[5]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新技术研究进展及工程应用 [J].
王汉鹏 ;
李术才 ;
郑学芬 ;
朱维申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 28(S1) (S1) :2765-2771
[6]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 [J].
黄润秋 ;
李为乐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 27 (12) :2585-2592
[7]   地震荷载作用下顺层岩质边坡安全系数分析 [J].
李海波 ;
肖克强 ;
刘亚群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 (12) :2385-2394
[8]   新型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相似材料的研制 [J].
王汉鹏 ;
李术才 ;
张强勇 ;
李勇 ;
郭小红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 (09) :1842-1847
[9]   结构动力模型试验的相似技巧 [J].
林皋 ;
朱彤 ;
林蓓 .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00, (01) :1-8
[10]   岩体相似材料的研究 [J].
韩伯鲤 ;
陈霞龄 ;
宋一乐 ;
李宏明 .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 1997, (02)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