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隐性课程”研究的迷茫与抉择

被引:25
作者
王光明
靳莹
李维
机构
[1] 天津师范大学
[2] 南京师范大学
关键词
隐性课程; 隐性教育; 隐性教学; 隐性学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23.3 [教材研究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40102 ;
摘要
对于隐性课程是“客体性”的,还是“主体性”的;隐性课程的特点仅是非计划性还是兼具计划性等本体问题,研究观点截然对立。其原因是对隐性课程上位概念“课程”的理论认识,是见仁见智的。隐性课程为“舶来品”,西方关于隐性课程观点不一,不同专家、学者对隐性课程有不同的建构和理解。暂不从隐性课程的理论视角出发,基于实践的视角探讨隐性课程,应是走出迷茫的一条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25 / 28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潜在课程论析 [J].
赵正铭 .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08) :142-145
[2]   关于隐性课程的探讨 [J].
庞学光 .
课程教材.教法, 1994, (08) :9-14
[3]   试论潜在课程的概念和结构 [J].
陈旭远 .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4, (01) :38-41
[4]   隐蔽课程:一些理论上的思考 [J].
郑金洲 .
外国教育动态, 1989, (01) :46-50+26
[5]  
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教育出版社 , 张华著, 2000
[6]  
课程理论[M]. 教育科学出版社 , 施良方著, 1996
[7]  
潜在课程论[M]. 江西教育出版社 , 靳玉乐著, 1996
[8]  
著名科学家演讲鉴赏[M]. 山东人民出版社 , 戴友夫主编, 1995
[9]  
中学教育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 , 班华主编,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