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秸秆资源可收集利用量及其适宜性评价

被引:220
作者
王亚静
毕于运
高春雨
机构
[1]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关键词
中国; 秸秆资源; 可收集利用量; 适宜性; 评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38 [农产品的综合利用];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目的正确评价中国现存秸秆可收集利用量以及各种利用途径的适宜性,充分认识中国秸秆资源的开发潜力。方法主要结合相关研究所测定的秸秆田间残留量等数据信息,以黄淮海地区主要农作物的收获留茬高度调查结果为主要依据,对中国各类秸秆资源的可收集利用系数进行估算,进而计算出2005年中国各类秸秆资源的可收集利用量。还采用各类秸秆适宜性分级的方法,对秸秆资源用于燃料、饲料、肥料、工业原料以及食用菌基料等用途的适宜性和其各自的可收集利用量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2005年中国秸秆可收集利用总量为68595×104t,平均可收集系数为0.81;残留田间和收集过程中浪费的秸秆占19%。其中,粮食作物秸秆可收集利用量为49231×104t,占71.77%;经济作物秸秆的可收集利用量为16261×104t,占23.71%;其它作物秸秆的可收集利用量为3103×104t,占4.52%。2005年中国可以燃用的秸秆约为6.35×108t,占全国秸秆可收集利用量的92.63%。2005年在中国可收集利用秸秆总量中,适宜加工饲喂的秸秆为58764×104t,占85.67%;不适宜加工饲喂的秸秆为9831×104t,占14.33%;秸秆残留还田量与适宜直接还田的可收集利用秸秆量合计约61600×104t,占同年中国秸秆总产量的近3/4;适宜于食用菌栽培的秸秆与适宜于工业加工的秸秆总资源量均约为58700×104t,分别占同年中国可收集利用秸秆总量的85.00%以上。结论根据测算结果可以看出,中国秸秆可收集利用量非常丰富,适宜于多种用途。
引用
收藏
页码:1852 / 185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中国秸秆资源数量估算 [J].
毕于运 ;
高春雨 ;
王亚静 ;
李宝玉 .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12) :211-217
[2]   我国秸秆收储运系统的运营模式、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J].
张艳丽 ;
王飞 ;
赵立欣 ;
孙丽英 .
可再生能源, 2009, 27 (01) :1-5
[3]   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能源化利用分析评价 [J].
崔明 ;
赵立欣 ;
田宜水 ;
孟海波 ;
孙丽英 ;
张艳丽 ;
王飞 ;
李冰峰 .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 (12) :291-296
[4]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分布、利用与开发策略 [J].
汪海波 ;
秦元萍 ;
余康 .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8, (02) :92-93
[5]   生物质资源收集过程成本、能耗及环境影响分析 [J].
邢爱华 ;
刘罡 ;
王垚 ;
魏飞 ;
金涌 .
过程工程学报, 2008, (02) :305-313
[6]   中国大陆秸秆露天焚烧的经济损失研究 [J].
王丽 ;
李雪铭 ;
许妍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 (02) :170-175
[7]   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生态效应和技术选择分析 [J].
陈冬冬 ;
高旺盛 ;
陈源泉 .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10) :143-149
[8]   生物质致密冷成型原料最佳收集半径的研究 [J].
杨树华 ;
雷廷宙 ;
何晓峰 ;
李在峰 ;
朱金陵 .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S1) :132-134
[9]   焚烧秸秆的危害 [J].
叶仁宏 ;
易福华 .
农业装备技术, 2006, (05) :55-56
[10]   典型农区秸秆资源利用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J].
闫丽珍 ;
成升魁 ;
闵庆文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6, (03) :196-198